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章云祥

我这一辈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2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介绍精彩!感受情怀!敬佩!点赞!

点评

谢谢欣赏和鼓励!  发表于 2021-12-21 21:0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1-c;进校初的校园生活



       进入学校后,首先给新同学进行集中政治教育,作为三五九旅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了开发塔里木需要,农一师师长林海清为校长,王震部长亲笔提名为塔里木农垦大学。58年学校成立以来的坚苦创业的过程。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创办,王震将军生前一直任塔里木大学名誉校长。

       学校一下来很多学生住宿非常困难,开始我们都挤在大教室,而且打地铺。后来填报专业,经考试分配到农业机械化专业。分班后,老同学给我们搭好了床。这从来没有见过的床,全是木棍子搭成上下铺,铺着稻草,上面同学一动草就要掉下来。开始时吃了几天白面馒头,以后就是包谷馒头和水煮白菜,一个包谷馒头吃不饱,加上糖萝卜做成的包谷馒头大一点,吃着饱一点,生活十分艰苦。很多同学让家寄钱和寄吃得东西,对于我来说,生活关就容易多了,没感到什么艰苦,不愁吃,反而感到很幸福。



        进校时正好秋天,集中一个多月采摘棉花劳动。秋收以后总于开学了,没有教室,在外面院子里上课,没有课桌,用铺板一样的长板钉着木柱子,坐的也是一样的,而且是几个同学挤在一起坐。过了一个多星期就搬进大礼堂上课,农机当是甲乙两班,大家挤在一起上课,晚自习点着煤油灯,教室里烟雾腾腾,土火墙烧柴火冒着烟,教学条件十分困难..班里同学大部分是上海的,也有农一师中学毕业的学生,农场招收的职工。当时对学生管理十分严格,军事化管理,班主任,是部队有文化老战士,单纯的政治教育。每天晚上晚饭后半小时就要点名,大家排好队先唱革命歌曲,校园内四处响起歌声,班主任作政治教育后讲评一天劳动和学习。刚进来的同学必需过三关,政治教育关,劳动关,艰苦生话关,过着跟上海全然不同的革命大家庭式的校园生活。

       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要关闭一些大跃进中建立的不合格学校,我校也列入要关闭的名单中,学校领导十分担心,老师担心,同学担心,大家情绪很低落。自动退学,要求去农场劳动,学校按排退学的,最后二个班成一个班的人,其他专业情况大致相同,付校长王三非常焦急,亲自到北京找了王震部长才保留了下来。当时王三付校长北京回来作的报告是激动人心,他说;〝王震部说了,以后他就是校长,农大不停办,有什么困难找他。〞从此塔农大有救了,把北京一所农垦部直属的农学院停办,教学用品,老师也调来,塔农大有救了,塔农大开设专业与石河子农学院统一按排,调正。塔农大不设农机专业,农机班改为水利班,我就从农机专业改为了水利专业学习。在王震部长的亲自关怀下,学校得到了发展,逐渐走向正规,第一幢教学大楼盖起来了,又盖了许多教室,学生宿合。我看着学校建设发展,也慢慢地适应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章云祥 于 2021-12-21 21:10 编辑

2-1-e;老校长王震来农大看我们啦!

        1962年王震视察新疆说要来塔里木农大看我们,全校一片欢腾,给学生们发了新军装,新军帽,军用皮鞋。王震部长来了,给全校同学作报告,各班都整整齐齐坐着,各班互相拉歌大唱革命歌曲,大唱【三八作风歌】,王震部长来到大礼堂,全体起立,热烈鼓掌,王震部长首先向同学们问好后,立刻给我们介绍一个人,他说;〝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人,他叫艾青,我走哪里把带到那里...〞当时艾青〔当时有名的大右派〕就紧坐在他旁边,可以看出王震是十分关心和爱护他的,重视知识分子的,王震给我们讲了三五九旅革命传统,南泥湾精神,要我们学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好塔里本农垦大学...同学们受到了很大鼓午,王震部长和我们师生院工一起合影留念,照片每个学生发一张,同学们感到比过年快乐...。从此塔里木农大逐渐向着正规化的高等院校发展.我也爱上了塔农大,决心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1-f; 磨练人生,永生难忘



        塔里木农垦大学的磨练人生,使我永生难忘。正是有这段艰难生活的岁月磨历,使我逐渐坚强。一个美好而浪漫的回忆,让岁月的足迹更加绚丽多彩。我至今仍不后悔,没有怨言,仍然萦绕耳畔,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再来重温和回忆这段经历,思绪纷纷,感慨万千。那时的生活实在是艰苦,我没有被艰苦生活压倒,挑战艰苦的生活,磨砺自己意志。“没有数九寒冬哪有梅花扑鼻香” 因此,艰难。困苦,磨砺了我,是力量和勇气,是最好的源泉,是珍贵的资本和财富,当年塔里木大学的农垦岁月,叫我永生难忘......

      

        一套棉衣



        1961年冬天,感觉来得特别早,12月刚过去几天,气温就下降到零下十度左右,却是一片严寒,冷锋过境,寒风侵肌,我和上海来的同学们下课了都躲在宿舍内,在外面活动的人员稀少。家景好的同学早早的都穿起了从上海带来的冬装,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来新疆时只带了一套绒线衫和裤,全穿在身上还是感到冷飕飕的。 10下旬室内都己经烧火取暖了,感到很舒适,但是一到室外就受不了。从宿舍到教室有很长一段的距离路程,大家都小跑步去上下课,运动起来身上发热,还能抗住寒冷。可是课间自由活动时,感到身上很冷,出去解个手赶紧回教室,大家期待着棉衣赶快发下来。天天盼望着,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大家情绪低落,私下发牢骚,讲怪话也开始了.....

        每天晚饭休息半小时后,是班主任点名讲话的时间,那天突然来个全系集合,系主任作报告。点名的会场就在宿舍院内,各班都整齐排列着队伍,室外天气虽然很冷,但各班互相拉歌比赛,气氛很热烈.....,系主任来了后,会场上歌声立刻停了下来。大家看到系主任脸色沉重,会场肃静了下来,那天系主任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系主任讲到;我们学校的命运正处关键时刻,学校能不能坚持办下去,资金缺乏,困难重重,....中央己明确通知,在大跃进中建立的学校一律停办。我们学校也在名单中,我们校长,农一师师长林海清决心要坚持办下去,资金师里筹集,师生员工千余人,谈何容易.....。会场上鸦雀无声,同学们心思重重,最后系主任指挥大家唱着《三八作风歌》,这天的歌声特别辽亮,“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响彻了学校上空。

        没过几天,校园内开进来了二辆帆布盖着满满的卡车,立刻一片欢呼声,“棉衣拉来了”下午放学后,同学们就穿上了新棉衣。那天晚饭后是班主任点名讲话,这半小时里,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艰苦奋斗课程。是校长林师长亲自到农一师被服厂动员工人加班加点赶出来的,资金直接从兵团要来的,同学们听了以后感动万分。学校这样困难,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一套棉衣一直陪伴我四年的校院生活,一直带到了工作岗位……。每到冬天穿上这一套棉衣,那些艰苦往事,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现,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把记忆中磨难又拉到了现实中,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坚强。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章云祥 于 2021-12-23 13:06 编辑

一顿饱饭
        

        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但是教学经费从哪里来,王三付校长成了“讨钱校长”,经常去阿克苏农一师师部,乌鲁木齐兵团,北京中央农垦部,讨来的钱,给教职院工发了工资就没剩下几个,学生的生活费用只有依靠勤工俭学了。当时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要在农大学习要过三个关;“一是政治关,艰苦关,劳动关。”当时来说政治关还是好过,同学们都是凭着一颗红心来到新疆的,艰苦关,就是要在艰苦生活中磨练自己。

       学校发了棉衣可以抵抗寒冷,但是一个16岁的少年正是生长发育时期,肚子吃不饱确实难受。每到开饭钟声敲响时,早就饿的受不了,大家都跑步冲锋,争抢在前面,饭自然是一个玉米馒头,菜自然是一碗水煮白菜,浇上一点油,之所以争抢在前面,可以多捞到一点油水,我总是跑在了后面,那白菜汤已是透明得能见碗底。那时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吃饭都是蹲着食堂门前,三下五去二地把白菜汤一喝,碗也不用洗,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玉米馒头,一边走着,一边慢慢地啃着,还舍不得一下咽下去,……。

       上午最后一节课下了,赶紧向食堂冲锋;下午最后一节课下了,我和同学约好,赶紧回宿舍拿口袋到农田“大扫荡”,玉米田寻找,田埂上寻找糖萝卜,〔那是可以用来熬糖的一种很甜的萝卜〕晚上在宿舍后面,拿着洗脸盆支上砖块当锅,炒玉米粒,又煮糖萝卜,大家热火朝天…….。由于肚子没油水,总是感到饥饿,盼望着能吃《一顿饱饭》。

        食堂炊事员每星期要休息,要学生帮厨,男同学们都争前恐后的报名,一个月不一定能排上一次。那一天终于来到,食堂管理员带班,我分工劈柴生火,那时候食堂做饭太简单了,白菜洗干净切好,放到锅里水煮,开了以后浇上一勺油,放上一点盐,就好了。玉米粉发好后,用碗一扣一个,很简单。那天早饭和晚饭都是吃的棒棒哒,每一个星期天都是安排二顿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偷偷地在口袋里放了一个,带回去。食堂管理员看到了也不啃气,这也是不公开的秘密,也是一种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挑柴火
        

        那时候学校困难,食堂烧饭,教室和宿舍烧火取暖,都是依靠学生砍柴。这星期日给教室和宿舍,下星期就给食堂烧饭。在塔里木大学北缘,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林,天然的绿色走廊,不仅阻挡着风沙,也是塔里木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一个难得的自然景观,茂密林海遮天蔽日。色彩绚丽多变,绿树,碧水,蓝天,深秋一片金黄。初黄绿相间,茫茫天际,极为壮观!每个星期日我和同学们,成群结队进入胡杨林砍柴,森林管理所的护林员都守护着不准砍活着的胡杨树,只能捡枯树枝。 胡杨林中的灌木林里有一种叫黑刺的,全身树皮黑色的,树枝上充满黑刺,直径6公分左右,长得直直的一根根的,高度2米左右。只要用木捧打掉刺,用手可以扳断,一根根的,捆成三角架,往头上一套,三角架的两边正好落在两肩膀,两只手抓住三角架的底边,掌握平衡,不挡住向前面看路。

       砍柴时,出发急急忙忙的,也顾不得看色彩绚丽的美景,回来的路上,肩膀上沉重柴火,不得不走走停停,在休息时再来欣赏一下美景。经常碰到梅花鹿,野兔子在我们面前窜来窜去,有时候突然窜来一个野猪吓人一跳,返回的路上人越聚越多,形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是肩膀上沉重的三角架,远远望去,形成了一幅壮丽图画…….。.每天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衣裤刮破了,袜子磨漏了,扣子掉了,手套破了,但从中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些也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从中获得的一种“资本”。砍柴确实很累人,但苦中也有乐处,回到宿舍后,房间里烧得暖暖和和的,也是其乐融融。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土块

        

       学校在逐渐发展,几十平方的门市部不能适应生活和消费的需要,学校决定建设一个综合型的商场,学校资金困难决定让水利二个班来完成,一班负责盖商场,我们二班负责打土块。一天晚上自习的时候,班主任曹桂蓉领着学校后勤处的管理员来到教室,曹桂蓉老师让大家停下学习说;今晚请管理员上课,管理员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学;怎样打好土块?同学们都笑了,大家感到就是个长方形土块嘛,有什么技术。管理员整整讲了一个多小时,长,宽,厚,尺寸为什么要这样定,选用怎么样的土质,怎样用土和成胶泥,怎样制成土坯,....特别说了,这对你们很重要,今后的工作中你们要用的。〔我毕业以后才深深体会到打土块的重要理性,因为当时农场大部份还没有从地屋子搬进土块房。〕

        打土块开始了,其他系的学生都在上课,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只有我们赤膊,穿短裤,头上还包着毛巾,一身泥巴。头一天下午,必须在土坑里放上松碎的粘土泡上水,第二天清晨把泥巴从土坑里挖出来,用坎土曼拍得光光的,使它胶性重一点,成型以后土块结实。挖完泥巴以后让它象“发面粉做馒头一样”闷一下,然后再去吃早饭。每天上午必须打完土块才能吃中午饭。下午休息起来就开始把昨天打的土块整整齐齐的堆放好,让它继续晒干。剩下的时间,将场地撒上细砂用刮土扳刮平,挖土,做明天的准备工作。

       土块模型有二个的,有三个的,三个土块模型特别重拿不动,只好拿二个的土块模型,速度慢一点,多干一点时间。班主任曹老师是女的,还没结婚,看到我们这个样子,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也习惯了。她每天下午检查质量,验收土块数量。每天规定的定额是600块,星期六都要放卫星,就是创造高数量,我也常常打1000块以上,也打过1200块。〔土块的尺寸;长450,宽150,厚100,  尺寸单位;毫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把坎土曼
        
        1961年9月,到了塔里木大学分了班以后,班主任就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把坎土曼,晚上点名,全班同学整齐地排列在宿舍门前,唱完革命歌曲后,班主任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政治课他大声地说着;“延安抗大的校风,就是塔农大的校风;抗大一手拿枪,一手拿书,农大一手拿坎土曼,一手拿书”。班主任又举着坎土曼对大家说;“这是新疆维族的一种农具之一。它可以锄地、挖土平地。一个木柄和铁头构成。木柄长约100~120厘米,铁头呈盾形,大的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重约3~3.5公斤;*前,农奴向贵族领得“份地”时,也领取一把坎土曼,作为整年为贵族服劳役的象征。 *后坎土曼是维吾尔农民翻身做主的象征,他们用坎上曼创造幸福富裕的新生活。我们也要用坎土曼来建设我们的校园,创造我们的未来。” 同学们深受鼓舞,都知道学校的困难,既来之则安之,半耕半读的教学方针,大家早有了心里准备,报名来了新疆就准备好了吃苦。

        学校也有土地几千亩,也有几十个人的一个生产队,农忙时少学习,农闲了多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暑假,寒假,勤工俭学也好,半耕半读也好,就是要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那时候,劳动就是多,没上几天课又要劳动,田里活忙了就想到了学生帮忙。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平地治碱,播种,中耕松土,收获,都是突击性的劳动,时间紧,任务重。班上数我是体力最差,一把坎土曼三公斤多重,连续挖土平地,感到很吃力。坎土曼也确实是宝,劳动累了往地上一插入可以当凳子座着休息,竖着放木柄可以当靠背,有一天忘了带饭碗,坎土曼在水渠里洗一下,菜放在上面当成了碗。平地时挑担子,压得肩膀红肿,腰酸背痛的,一天劳动下了,吃了晚饭,洗了一下就躺下不想动了,….。最辛苦的时间还是玉米收获季节,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使用人海战役,先是玉米棒收掉,用镰刀割倒,再是人工背出田间。背玉米杆是个吃力活,有一天真是筋疲力尽,后面拖着地上,前面挡住了视线,脚下是沟沟坎坎,满地是玉米叉,终于支持不住倒下,胸口被玉米叉刺中鲜血直流,班主任帮我扶起来,送到医护室处理了伤口,还休息两天.....。

发表于 2021-12-2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章云祥 发表于 2021-12-18 12:13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脑,我的伙伴们遍及天涯海角。

希望能够产生时代的共鸣,更加有信心的面对接下来的老年生活,真正做到夕阳也美好。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21-12-26 11:31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2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