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国都长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 (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调节同僚矛盾。
  编纂《四库全书》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师承不同,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就有很大区别。因此,当时的四库全书馆内,学派分立。这样,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纪晓岚就要经常调节这些编纂《四库全书》的同僚们的矛盾。用今天的话说,还实在是有赖于纪晓岚的组织才能。
  当时的四库全书馆内,尤其是经部馆内,存在着严重的“汉学”与“宋学”之争。经部馆内的“汉学”占据主导地位。“汉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开创的学派,其旨是尊重汉儒学说,研究古代典籍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长于考据、校勘、辑逸、辨伪、目录诸学;反对穿凿附会,反对宋明理学家的空谈心性;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整理古籍,如实地反映古代社会情况而获得新的见解。其治学态度,较为切实,方法较为缜密。其缺点是繁琐,有时也远离实际。纪晓岚的好朋友布衣戴震在四库全书馆主持经部,他是力尊“汉学”的。因此,作为这一学派的延伸,四库全书馆就成了乾嘉学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考据学的大本营。
  但是馆内也不乏尊崇宋儒之人,这就是所谓“宋学”了。宋学与汉学意见时时对立,常常交锋。大名鼎鼎的翁方纲和姚鼐,就是汉学的激烈的批判者。
  偌大的编纂人群,英才荟萃,统领谈何容易?纪晓岚凭借自己的处事灵活和学识声望,一再设法让各学派互相尊重,学术之争归学术,不涉及个人,不同学派都要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所以馆内依然存在着宽松、和谐的合作风气。
  纪晓岚主持四库全书馆十几年,无论是编纂工作本身,还是在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上,都面临很大的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总算顺利地走过了自始至终的路程,并获得极大荣誉。在全书编纂完毕时,他曾写过一首小诗《自题校勘四库全书》,在自嘲中表达了一种文人的自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第六、承受死亡威胁。
  1777年冬,纪晓岚的挚友戴震死于编纂《四库全书》的任上。
  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家境贫苦,常年以教书为业。纪昀的长子汝佶、次子汝传,都是戴震的门生。戴性格耿直,二十八岁方补诸生,而学业日进。1761年考中举人,1773年刘统勋推荐他进入四库全书馆,担任纂修,人称布衣戴震。
  在馆供职期间,戴震勤于劳作,寒暑无闲。他对新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礼记》、《水经注》,尤其精妙。在哲学体系上,戴震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所著《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借疏证孟子学说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指出“人的正当欲望和要求是合理的,有欲的人不能说是有私,那些口头讲'‘无私无欲’‘去欲’和‘灭欲’者,恰恰是以此来实现其最大的‘私’。”统观纪昀的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是极其一致的。
  如今戴震在54岁的时候去世,纪晓岚不胜悲痛,这对他的打击可说是非同寻常。
  当时,像布衣戴震这样死于修纂《四库全书》任上的还有很多的名人,如陆锡熊、孙士毅、周永年、邵晋涵等。每一次离别对于纪晓岚来讲都是一种巨大的刺激。都让他感受到修纂《四库全书》的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苦中寻找乐趣。
  虽然,修纂《四库全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但是,纪晓岚等人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最为著名的就是下面这件事情了: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四库全书》,因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矮胖的纪晓岚素来怕热,只觉汗流浃背,遂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帝忽然大驾光临,纪晓岚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橱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开纪晓岚的玩笑,故佯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得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自此而后,“老头子”之称便不胫而走,逐渐传开,而纪晓岚幽默诙谐的品性,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第八、分色区分类别。
  《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大臣陆锡熊向乾隆建议:《四库全书》卷册数额颇多,经、史、子、集四类,若用不同颜色封面装帧,岂不便于翻阅?乾隆听取了这一建议,决定用象征四季的颜色来表明书的类别。
  他认为经书居群籍之首,犹如新春伊始,当标以绿色;史部著作浩博,如夏之炽,应用红色;子部采撷百家之学,如同秋收,白色为宜;集部文稿荟萃,好似冬藏,适用黑色。
  近年来,经人留意,《四库全书》所在七阁,现尚残存者,文澜阁的为绿、红、白、黑,与乾隆所讲一致;而文津、文渊、文溯三阁相合,为绿、红、蓝、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尚不得而知。

  第九、放弃著书机会。
  纪晓岚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库全书》而饱尝文字所带来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本来,进行偌大一个文化工程,中间出现一些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尽心尽力,有错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纪晓岚他们面对的是乾纲独断、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点点不完善之处带来的就是杀身之祸。在纂修四库过程中,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因有差错而遭到多次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死在前往东北校书的途中,而陆费墀因无力负担江南三阁的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家产被查抄,妻离子散。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一定会给纪晓岚带来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他也就逐渐放弃了写作其他书籍的机会!
  《清稗类钞》中有一则纪晓岚轶事很值得回味。据说纪晓岚做翰林时,有一天起草文牍,文思枯竭,于是出屋顺着走廊散步。廊下有一个老兵正睡得香,鼾声阵阵。纪晓岚拍醒了兵士,问他睡得可好。老兵说很好。纪晓岚于是拿来一部书让他认字,老兵说不识字。纪晓岚这时若有所思地说:“人生识字就是困苦患难的开端,你不识字,真正是快乐啊。”这则轶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态可能跟真实的纪晓岚相距不远。纪晓岚4岁就跟笔砚结缘,后以文字走上仕途,却没料到文字也动辄给人带来杀身之祸,给他带来窘迫,有这种感叹自在情理之中。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瑟缩不敢著一语”的现象,不正反映了他在专制君主面前那种战战兢兢的感受吗?

  第十、成就千年梦想。
  《四库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其编纂开始于1772年,18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录完成。1884年《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完成,共计抄录了7部。这7部分别保存于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上述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上述被称为“江浙三阁”或“南三阁”)。
  纪晓岚成就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也成就了纪晓岚。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
  1805年,纪晓岚病逝于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上。享年81岁。死后谥号“文达”。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所藏《四库全书》损失惨重;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的两部《四库全书》荡然无存。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散失严重,后来又经过文人学子参考其他版本补充才基本配备齐全,现在藏于浙江省图书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全部化为灰烬。
  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完整保存至今。1949年,故宫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台湾;留存大陆的沈阳故宫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被保存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
  20世纪80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开始影印出版故宫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现在保存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修纂完成后又曾经几次补纂充实,因而也是七部《四库全书》中最全的一部。2003年5月正式由商务印书馆开始影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中国第一贪——和珅

前面的话:三个完全不同的和珅

  我们现在的影视节目中播出的清宫戏,大多数演的都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事。在这些作品中,和珅是所有描写关于乾隆时代的影视作品中的第一重要角色。但是,细心的观众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关于和珅的表演就会发现,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和珅居然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一种是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是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他靠溜须拍马为生,不但自私、愚蠢,而且极其贪婪,号称“中国第一贪”。另一种则不太多见,主要是在《乾隆王朝》中由演员陈锐主演的和珅,那又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他忧国忧民,公而忘私,是所有正直人士的好朋友,是一个高大全式的正义者的化身。
  不但如此,这两种完全不同角色的和珅的身边人物,他们与和珅的关系,也居然是完全不同的: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刘墉、纪晓岚分别是各自影视剧作品中与和珅斗智斗勇的英雄,是个一心为民除害、努力维护国家与朝廷正义的正直大臣。而在《乾隆王朝》中,刘墉、纪晓岚又分别成了努力协助国家的栋梁和珅维护国家与朝廷正义的、与不法分子做斗争的两个普通的正面角色形象。
  这两个形象完全不同的和珅,究竟哪一个才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记载吧。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以《清史稿》为代表的正史中、还是在我们现行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所有的教科书中,和珅这个角色,都是一个完全一面倒的形象,完全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反面教员。
  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知道了他的家产,至少价值清朝十五至二十年收入的总和;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了解了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国家、社会的惊人的腐败现象;通过这些历史书籍的记载,我们似乎懂得了中国社会到了近代以后落后挨打的深刻的历史原因——似乎这一切,都要由和珅负责。至少,他要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如果我们的读者稍微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正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书写的;他们一定会为自己避讳,这样就会使真实的、已经过去的历史发生扭曲和变形,从而使他们记载的东西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以《清史稿》为代表的正史上对于和珅的记载本身就很有可能是不真实的,就是不可信的,很有可能就是对于和珅的栽赃、陷害。
  如此说来,《乾隆王朝》中由演员陈锐主演的和珅,真的有可能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由著名演员王刚主演的和珅,还真的有可能是对于和珅的污蔑和陷害了。
  《乾隆王朝》中的和珅,《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以及《清史稿》等正史资料里的和珅,三者到底孰是孰非?到底谁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呢?
  历史上关于和珅的疑问简直是太多了,除了上面说到的之外,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史学工作者们解答:诸如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为什么不同的史学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答案?他的最后被赐身亡到底与他巨额的家产有什么关系?
  这就给我们史学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还和珅的历史以本来面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来自正红旗的小人物
 
  1、狼图腾——满洲钮祜禄氏

  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读者都知道,和珅在里面被乾隆皇帝称呼为“和二”,因为在皇帝、纪晓岚和他三人间,和珅排行老二嘛。历史上,和珅到底多大,后面会说到。现在单说和珅这个名字吧。
  说起和珅的姓名,恐怕很多读者都会错误地认为,和珅嘛,当然是姓和名珅啦!没看见电视剧里和珅他们家大门上挂的牌子上写了“和府”两个字吗?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要是这么想还真是错了。但是,我也不能怪诸位读者,因为在现今所有的关于和珅的影视剧作品里,里面的相关人物都是直接称呼和珅为“和中堂”或者“和大人”的。乍一看,和珅可不就是姓和名珅吗?
  既然说和珅不姓和,那么,和珅应该姓什么叫什么呢?原来,他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即他的全名是“钮祜禄·善保”。他是在上学以后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的。所以我们说,和珅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
  “钮祜禄氏”,这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也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姓氏。“钮祜禄”家族在清朝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家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本书里记载说,“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原先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及长白山区。
  “钮祜禄”,在满洲话中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狼”。“狼”是满洲族的先世女真族最为崇拜的图腾之一,他们当中有些人出于对狼的崇拜,因而以其为姓氏。有一本叫《狼图腾》的小说,通过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游牧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就是那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与奋斗精神。根据和珅他们家的姓氏来看,和珅应该算是英雄的后代,因为钮钴禄这个姓表达了他祖先的荣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到了明代便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有一些姓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在清朝灭亡后按照“钮祜禄氏”的汉语第一个音节的音译,改姓“钮”了,还有更多的姓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则是按照“钮祜禄氏”一词的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为“郎”。也就是说,今天姓“钮”或姓“郎”的满族人,其先祖都应该与和珅的先祖是同一个家族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和珅作为一个满洲人,他的家庭隶属于满洲正红旗。那么,这个正红旗都出过哪些名人呢?除了我们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大贪官和珅外,最值得提及的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关于和珅所在的正红旗,里面还有一个“抬旗”的问题要说。我们都知道,清朝时有八旗制度。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其中,前三旗被称为“上三旗”,归皇帝直辖。上三旗与下五旗地位和权力上都有明显的差距。这个“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按照《清史列传》的记载,和珅的高祖尼牙哈那在清朝开国的时候立有大功,因而获得“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和珅的父亲钮祜禄·常保曾官至八旗副督统。所以,和珅是将门之后,出身于官宦人家。后来,和珅出人头地以后,他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满洲正红旗抬入正黄旗。等到他被嘉庆皇帝治罪后,又给打回到原来的正红旗去了。
  这些疑问解决了后,读者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和珅的年龄了?被称为“和二”的他,果真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年龄排在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之间吗?根据历史资料来看,说和珅年纪比纪晓岚大,那是大错特错!
  据考证,和珅在1750年出生,1750年也就是清朝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说,和珅出生的时候,乾隆都当了15年皇上了。他要比乾隆皇帝的年龄小39岁,当儿子都绰绰有余。古人结婚早,按照这年纪差距,和珅给乾隆皇帝当孙子,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乾隆的大儿子可比和珅大了22岁!如果照此比照下去的话,那么,和珅要比出生于1719年的刘墉小31岁,比出生于1724年的纪晓岚小26岁。也就是说,在这四个人中,乾隆皇帝最大,刘墉其次、纪晓岚再次,和珅最小。
  看来,至少从年龄上面来说,《乾隆王朝》这部电视剧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对于和珅年龄的描述明显是错误的。
  说了和珅家族的来源和他的出生时间,那他的出生地点是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吸引读者,因为以前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似乎都没有触及这个问题。

  满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八旗子民都住进了北京城,每个旗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满洲正红旗在北京生活的地域有北京城内的西直门内、北京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以及香山附近三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和珅出生的地点就应该是上面三处地址中的一处。而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的满洲八旗实际上是到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满洲人居住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不会在那里的,而应该是其他两处中的一处。
  其实,和珅就出生在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叫西四北头条胡同,而是叫驴肉胡同。那里是当年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
  当然,人家和珅后来发迹了,发迹后他就不在那儿住了。那和珅住哪儿呢?他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北海的北边,前海的西边,后海的南边,他选择这么一个三角地——不熟悉北京地形的读者可以去查查北京的地图。看了地图你会发现,哎哟,北海、前海、后海的正中间,这块地儿可美啊,一圈儿全是水,不错!和珅就在那里建了一个特别豪华的别墅,他们家后来就在那儿住。这个地方就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的柳荫街,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对面。
  熟悉北京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了,不对呀,这不是恭王府吗?是啊,恭王府这个府第,原本就是和珅的家产。和珅后来被抄家后,这个产业几经辗转,后来就落到了恭亲王奕?的手里,于是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恭王府”这个名字。
  不仅如此,现在的郭沫若纪念馆,原来也是和珅府第的一部分,当时,那个院子是和珅家养马的马棚。
  有兴趣的读者去参观恭王府的时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看看那里面建筑大部分都是和珅活着的时候由和珅设计、和珅的手下人建造的。到了那里,大家会见识到和珅的才华,当然,这些还只是冰山的一角。和珅的才能可远远不止这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2、和珅的出身

  前面我们提过,清朝入关的时候,和珅的祖先因为跟着清太祖和清太宗不断地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给和珅他们家留下了一个叫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的职务。
  也就是说,和珅只要一出生,他将来一定就会当官。就会担任三等轻车都尉这个职务。
  轻车都尉,是清朝政府为了酬劳功臣、奖励阵亡官弁、推恩外戚,以及嘉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人员,如优遇孔孟等先圣先贤后裔,封赐前朝功臣子孙等而规定可以世代承袭的爵位之一。
  清代的世袭爵位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爵位,它们是: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和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综上所述,轻车都尉是一个世袭的职务,是和珅的祖先给他留下来的。它的品级是正三品。与它相适应的文职京官有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文职外官有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等;与它相适应的武职京官有一等侍卫等;武职外官有城守卫、参将、指挥使等。
  我们由轻车都尉的品级是正三品可以看出,和珅的先祖在为清朝所立下的战功还是很了不起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和珅他的确是将门之后。
  和珅的父亲的名字叫“钮祜禄·常保”,常保在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曾经因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最终担任了福建副都统的职务。
  都统,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清朝的时候,在边疆地区派驻将军和都统(个别重要的内地地区也有派驻),负责节制八旗驻防军,有的还兼管绿营,但是都是偏重于军事事务的内容。但是,在边疆地区的都统和将军,都是代表皇帝全权处理该地区镇抚事宜的,不只是军事长官,也兼具有行政职能,有的时候还具有外交使命。都统与将军一样,是个从一品的官职,副都统是个正二品的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
  因此,福建副都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府派驻福建地区的特命全权代表,节制一切党、政、军事务。
  可以说,幼年的和珅真是衣食无愁啊。
  但是,和珅三岁这一年,他家发生了一大变故。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时候难产死了,他弟弟活了,和珅的母亲却死了。紧接着,在和珅九岁的时候,他家又出了一件大事,和珅的父亲因病去世,死在福建都统任上。
  九岁的和珅无父无母,说孤儿吧,还不对。为什么?

  那个时候的家庭和咱现在还不一样,咱们现在都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个时候不是,大官儿的家庭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也是如此,三妻四妾的。是和珅的母亲死了,是和珅的父亲死了,但是和珅父亲的三妻四妾还在,你想想和珅再要钱跟谁要去?咱们给起个名吧,跟自己的姨要去?人家不是没钱,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你和珅啊。和珅的父母一死,他父亲的小妾们都只顾着瓜分家产、努力的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谁还顾得上照管和珅呀。您想想,可怜的和珅兄弟两个人,从他父亲死以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肯定是非常悲惨的。
  九岁的一个孩子,要承担如此沉重的生活的重担,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也一定会在这个九岁的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逐渐的,和珅这个普通的孩子变了,变的逐渐的不再普通了:他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年,迅速的成长为一个少年老成的汉子。他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今后就只能靠自己了。
  靠自己?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呀。即使在现在,搁在我们谁的身上,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要是搁在一般的人身上,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社会上很平凡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很小的无名官员而已,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做出来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的事业来的。
  少年时代的和珅在逐渐地成长着。在这个时期,他天天盼望着,夜夜梦想着,如果哪一天,我若能够见到皇上就好了。如果让我见到皇上,就凭我的才能,我一定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皇帝也一定能够赏识我。
  这不是白日做梦么?您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吃了今天的饭,明天的饭还只不定有没有呢?还想见到皇上,见皇上是那么容易的?
  您还别说,没过多久,和珅他就见着皇上了;而且皇上一看见他,一眼就相中他了。这个话是打哪儿说起的呢?话还要从他的读书生涯谈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3、贵族学校的穷小子

  1759年,和珅和弟弟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因此,这所学校的位置,是在今天故宫西华门一进门的路北的咸安宫。咸安宫在今天属于故宫的非开放区域,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咸安宫的一座大门。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
  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它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行政干部管理学院。
  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也就是说,景山官学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务院下面各个部委所属的子弟学校。
  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多啦。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么?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么?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弘志班”么?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是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是他的叔叔出钱继续供养的他——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
  但是,无庸质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不管怎么说,咸安宫官学也不是“弘志班”!
  有的读者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么?
  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的欺负他。他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这位同学是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到:和珅做。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的乱打,调查都不调查。
  像这类的事,和珅经的、见的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
  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最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包括这么两部分:
  一个是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满族这么一个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叫满洲人。满族这个词汇是在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以后才有的。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世被称为肃慎人,是4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下游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关于肃慎这个民族的早期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史书《史记》、《左传》、《国语》等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在《史记》和《左传》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前往西周国都向周王进贡弓箭的情况。
  两汉三国时期,肃慎人又被称为挹娄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张到了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两汉时期,挹娄人臣服于汉朝的属国夫余,隶属于汉朝的玄莵郡管辖。挹娄人不甘忍受夫余的压迫,多次反抗,终于在曹魏时期摆脱了夫余的统治自立。公元236年,挹娄人直接同中原的曹魏政权建立了联系。此后,他们先后向曹魏政权和两晋政权朝贡。
  南北朝时期,满族的先世挹娄人又被称为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原意是“森林”。勿吉人有七大部落,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勿吉人与南北朝各个政权都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
  隋唐时期,满族的先世勿吉人又被称为靺鞨人。之音近似勿吉,“靺鞨”是“勿吉”的音转,其语源仍然来自“窝集”。这一时期,他们的部落仍然分为七大部落,仍然居住在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他们与中原隋唐政权的关系仍然很密切。不相同的是,他们中间的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两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联盟。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政权,是唐朝的属国;而黑水靺鞨人则直接臣服于唐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后来的满族人就是从黑水靺鞨人发展而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宋时期,满族的先世黑水靺鞨人被契丹人称之为女真人。12世纪初,女真人中间的完颜部开始强大起来,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金政权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
  元亡明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早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重新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发布了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
  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二是非本民族的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是汉人的著作。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
  和珅,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满洲人,一个无父无母的满洲人,在咸安宫官学里面,他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是像清朝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想能够长久的统治整个中国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整日沉浸在传统的汉人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之中,而且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
  汉人的著作无疑是非常重要,对于满洲统治者统治中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马上打天下的民族所最容易忽视的——虽然最高统治者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功勋后代最容易忽视它。一是汉人的著作太难学,二是这些人也不愿意学——不学习这些,不是一样当官吗?
  诸位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清朝从一开始入关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至少每三年就得有一批进士,您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没有什么满洲人考这个。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我学那个干什么?我不学这些,我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
  您看,和珅与这些一般的满洲人不同。他不但学习汉人的著作,而且学得还非常的认真刻苦;不但比别人都认真刻苦,而且还特别喜欢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为他以后迅速的升官发财作了很好的铺垫——他比一般的满洲人多懂很多东西呀!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第二、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实际上,和珅他自己就属于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满洲人的语言文字和珅他必须学习之外,和珅他还学习了什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了呢?和珅还居然学习了蒙古语和藏语,而且掌握的还非常的好。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会蒙古语、藏语的人,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汉族人又有几个?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和珅在学习方面还是很有心计的!
  蒙古语、藏语这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清朝的统治者也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清朝历代皇帝的意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只学“四书五经”,也能一样当官。
  所以我们说,别看和珅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
  第三、是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
  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了解乾隆皇帝。和珅心想:这是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珅得有得说,我得让皇帝说,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一旦和珅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珅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
  就这一点来说,和珅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未来的嘉庆皇帝——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
  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珅迅速的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和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
  第一、是涵养。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为和珅在第一位。
  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异常的骄横拔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的谁也不爱理,更别说与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珅啊。
  和珅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珅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
  于是,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的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的不形于色了——和珅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的温和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
  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洞察力;二是谄媚讨好的手段。
  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的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的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
  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问题了:和珅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这应该与和珅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
  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珅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么?我在这里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也就是说,师傅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方面,师傅是不会去教和珅这些内容的;和珅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而是和珅自己感悟的结果。
  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珅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珅迅速的成为一个贪官,直到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能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现在,和珅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宋时期,满族的先世黑水靺鞨人被契丹人称之为女真人。12世纪初,女真人中间的完颜部开始强大起来,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金政权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
  元亡明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早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重新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发布了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
  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二是非本民族的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是汉人的著作。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
  和珅,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满洲人,一个无父无母的满洲人,在咸安宫官学里面,他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是像清朝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想能够长久的统治整个中国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整日沉浸在传统的汉人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之中,而且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
  汉人的著作无疑是非常重要,对于满洲统治者统治中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马上打天下的民族所最容易忽视的——虽然最高统治者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功勋后代最容易忽视它。一是汉人的著作太难学,二是这些人也不愿意学——不学习这些,不是一样当官吗?
  诸位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清朝从一开始入关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至少每三年就得有一批进士,您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没有什么满洲人考这个。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我学那个干什么?我不学这些,我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
  您看,和珅与这些一般的满洲人不同。他不但学习汉人的著作,而且学得还非常的认真刻苦;不但比别人都认真刻苦,而且还特别喜欢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为他以后迅速的升官发财作了很好的铺垫——他比一般的满洲人多懂很多东西呀!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第二、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实际上,和珅他自己就属于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满洲人的语言文字和珅他必须学习之外,和珅他还学习了什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了呢?和珅还居然学习了蒙古语和藏语,而且掌握的还非常的好。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会蒙古语、藏语的人,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汉族人又有几个?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和珅在学习方面还是很有心计的!
  蒙古语、藏语这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清朝的统治者也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清朝历代皇帝的意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只学“四书五经”,也能一样当官。
  所以我们说,别看和珅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
  第三、是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
  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了解乾隆皇帝。和珅心想:这是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珅得有得说,我得让皇帝说,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一旦和珅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珅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
  就这一点来说,和珅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未来的嘉庆皇帝——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
  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珅迅速的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和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
  第一、是涵养。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为和珅在第一位。
  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异常的骄横拔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的谁也不爱理,更别说与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珅啊。
  和珅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珅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
  于是,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的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的不形于色了——和珅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的温和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
  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洞察力;二是谄媚讨好的手段。
  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的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的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
  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问题了:和珅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这应该与和珅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
  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珅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么?我在这里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也就是说,师傅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方面,师傅是不会去教和珅这些内容的;和珅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而是和珅自己感悟的结果。
  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珅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珅迅速的成为一个贪官,直到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能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现在,和珅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发现”和珅的伯乐
 1、清朝版的于连·索黑尔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既然和珅这么有才华,那么发现和珅的“伯乐”则是谁呢?和珅在上学的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
  英廉是什么人呢?根据《清史稿》上的记载,英廉原来姓冯。他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官儿,在朝廷里面,不敢说他说一不二,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本事有地位的官员。至于他的祖先,有点不太体面。他的祖先叫冯铨。这个人在历史上可是有骂名的,乾隆皇帝在编《贰臣传》,也就是跟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秋后算账的时候,将他打入了乙编。这个冯铨,在明朝的时候曾做过尚书,在太监魏忠贤得势的时候,他还给人家做过干儿子。这个人在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又做过李自成的官。
  投降了大清朝后,有人讽刺他,说他曾经给“闯贼”做过伪职。不料冯铨说:“魏征也跟唐太宗对抗过。”多尔衮知道此事后说:“此人自比魏征也就算了,竟然把闯贼比作唐太宗,无耻之极!”总之,英廉他们家的家世不是很体面。冯铨死后,按照规矩,他家的后人成为内务府的汉军旗人。这种身份在旗人中算是地位低下的。不过,尽管地位不高,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手段,英廉于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由笔帖式授内务府主事,开始做官了。
  英廉后来官越做越大,那他担任过的比较大的官职是什么呢?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
  尚书是一个什么官儿呢?清朝的中央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刑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个人身兼三任。这个是他的一个官职。
  他还有另外一个官职是直隶总督,那直隶总督又相当于什么官儿呢?通常地说,直隶总督,兼任巡抚之官衔,驻守保定,其权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和直辖市的党政军一把手。这个官可不小啊!
  英廉为什么会注意到和珅这个人呢?
  前面我们说到,英廉的职权很大,曾经担任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妇的寿命都很短,他们在为英廉生了一个孙女儿之后不久就先后早早的死掉了。这就导致了英廉他们家的人口特别稀少,只有英廉和他的孙女儿——也就是说,英廉的后代只有一个人,他的孙女儿。英廉,他总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好的人家不是?
  再一个,乾隆七年(1742年)发生的一件事给英廉的刺激很大。这一年乾隆皇帝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减轻政府负担,提出让汉军旗人出旗,腾出的名额让满洲人填补。在那个时代,出旗意味着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双重受损,是了不得的事。英廉因为是在职官员,所以避免了出旗的厄运。但是这件事刺激了他,让他觉得有必要找一个满洲旗人联姻,把孙女嫁给一个满洲旗人,就可以不用担心出旗了。
  英廉,因为他是刑部尚书,所以他就经常要在北京城里转悠,就要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所以就经常能够见到乾隆皇帝,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儿,所以他就特别地注意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的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呢?不但要嫁给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还一定要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会为自己孙女儿的前途担忧,也就经常会有目的的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
  转来转去他就看出来了,和珅是一个好苗子。将来我那唯一的孙女儿就应该嫁给和珅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英廉他是怎么样考虑的呢?他看中了和珅的什么优点呢?
  英廉看中的就是和珅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珅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珅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英廉的认真了解的,老于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珅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定这么一个基本观点:英廉可以说是发现和珅这一人才的伯乐。
  当然,他肯定还看中了和珅本人的相貌英俊潇洒了——毕竟,和珅是一个号称“满洲第一俊男”的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呀。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和珅早年父母双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因此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家庭,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温暖安乐的家庭;而英廉的家庭,人丁是如此不兴旺,这个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类似于倒插门女婿的接班人——而和珅,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此后,英廉好不容易盼到和珅18岁了,能结婚了,赶紧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珅。
  和珅这么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还居然得到人家的疼,得到人家的爱,这一点对于日后和珅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人家那么大的地位,把他孙女儿嫁给你了,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人家啊?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和珅会尽力去真心的照顾他的妻子,照顾英廉的孙女儿。和珅照顾他的妻子、英廉的孙女儿,照顾得特别好,他们日后的夫妻感情也很好。
  关于这一点,就连所有认为和珅是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而对和珅本人恨之入骨的野史的作者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珅的夫妻感情很好。
  这个时候,和珅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即使人家不要,我也能给你弄得到。
  当和珅1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7年,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自己孙女儿的婚事。
  诸位可别小瞧了这次婚礼。结婚之前,和珅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珅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一个清朝版的于连·索黑尔诞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2、真性情的和珅

  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珅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词汇才对。和珅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对于和珅这个人,我们只能这么说: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虽然,他是满清第一大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和珅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珅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
  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烈女传》中。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毕竟,“三从四德”的标准是在宋朝的时候汉族人确立的。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很珍惜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的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
  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冯氏居然熬过了鬼节。
  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得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槃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栓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的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描画的淋漓尽致。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接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最为起码的生活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
  逐渐的,我理解了,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
  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和珅非常清楚的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的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的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了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
  正是因为和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必须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最为基本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

  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
  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身体康健,而且妻子冯氏还主动替他纳妾。
  三是和珅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珅学会乐在外边尔虞我诈。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的某种习惯。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
  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珅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而在冯氏面前,自己才能够坦坦荡荡。
  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在当时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述: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又说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种人服侍皇上,皇上满意,服侍女人,女人也会喜欢的。而且当时和珅少年得志,虽年方而立可已经飞黄腾达了,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说,和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钻石王老五”。因此,和珅很受女人的欢迎。
  因此,除了妻子冯氏之外,和珅还在冯氏的劝告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正史中虽然没有什么关于冯氏的记载;但关于和珅的小妾,正史中倒是有些记载。《清史稿》中就曾经记载过两次。
  其中的一次是在《清史稿·卷319·和珅传》中曾经记载的和珅临死之前嘉庆皇帝宣布的和珅二十大罪状。其中的第四大罪状是:“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从这段材料我们至少能够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和珅不但有妻子,而且还有小妾;
  第二,和珅不但有小妾,而且还有曾经在宫里呆过、后来又被乾隆皇帝遣散出来的女子。
  第三、这个出宫女子在和珅所有的妻妾当中的位置仅次于和珅的妻子冯氏,位居第二。
  其中的第二次是在《清史稿·卷322·谢振定传》中。关于这段内容,我们将在第十章中再来揭示,此处从略。
  在野史中,和珅的小妾有名有姓。不仅如此,和珅对自己的小妾百般宠爱,为了小妾的一笑,甚至不惜日抛千金。
  为了讨小妾的喜欢,和珅动用皇室土地,建了一座小楼,名曰:“迷楼”。“迷楼”装修得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后来,和珅就整日与小妾在此楼鬼混。
  后来和珅扶摇直上,更注重生活的享受,他童仆成群,姬妾众多。清人陈悼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和珅“后方姬妾无数”。
  虽然如此,和珅仍不满足,甚至打起了乾隆后宫佳丽的主意,乾隆在南巡时,沿途各地进贡不少美女佳人,和珅也看中了其中一个从江宁府进贡的女子名叫黑玫瑰,可被乾隆捷足先登。不过和珅还是有办法。由于乾隆年事已高,每年春季都会遣散一批宫女,和珅略施小计,吩咐太监总管借机把黑玫瑰也遣散出宫,黑玫瑰也顺理成章地从皇宫转移到和珅的别墅淑春园,两人共赴巫山云雨。
  不过和珅也为他的风流付出了代价。后来这也成了和珅的一大罪状,在嘉庆的上谕中有一条:“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看来,在野史中,这个出宫女子就是黑玫瑰。
  和珅讨好小妾很有一套,很有生活情趣。古时有千金难买一笑的说法,和珅为了讨小妾的欢心,也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把讨好主子乾隆的手段都用上了。比如说其中一个爱妾爱吃荔枝,生性吝啬的和珅为了讨好小妾,不惜叫下属用快马把荔枝从广东运到京城来,依稀有唐时明皇讨好杨贵妃之遗风。
  几个小妾在和珅的蓄意讨好之下,对他更加依赖了,因此在和珅被嘉庆赐死之后,好几个小妾都为他自杀殉身了。嘉庆五年正月十八日,在和珅吊死的当天,豆蔻得知消息后纵身跃楼身亡。而卿怜也于正月二十日午刻,自缢身亡。
  总之,第一、和珅与他的这些小妾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以至于都好到了他的小妾都已经可以为他去陪葬的地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对于他的这些小妾是用了一定的感情投资的;和珅与他的小妾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可不仅仅是金钱关系呀!
  第二、和珅的小妾们各个都是很有才学的。最起码来说,她们不仅仅限于粗通文墨,而应该是对于诗、书、画是基本精通的。也可以说是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标准是很严格的,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是很有水平的。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