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333|回复: 3

《江城子·记梦》的语言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37 编辑 <br /><br />
《江城子·记梦》的语言魅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的一首感情深挚、悲切凄婉的悼亡词。
这首词所流露出的那种相爱、相思之情,细腻而真挚,凄婉而悲凉,细细品来,让人震撼。
尽管有人认为苏轼最爱的人是他的侍妾王朝云,而且在这首词里也有怀念王朝云的成分。但是,这首词仍不失为是一首凄婉、悲凉,向人们展示了夫妻间那种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悼亡词。而这首词更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把那种真挚的相爱与浓郁的相思之情,把苏轼对妻子那深深的思念和绵绵不绝的哀伤,用最通俗明了、简洁朴实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同样使人震撼。在那个年代,能以如此通俗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如此真挚细腻、凄婉悲凉的情感,足见这位文学巨匠的汉语言功底。
这首词的语调尽管凄婉、悲凉,因为它毕竟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悼亡词。但凄婉之余,那简洁明快、舒展平和、松弛有度、节奏亲和的字里行间,却似有涓涓的小河流水,清澈柔缓,简直就是一次语言上的享受。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一改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繁文怪意的惯例。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没有繁文僻字、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怪词歪句、更没有刻意的雕琢,几近现代的白话文。只要有一点汉语言文字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得明白,领会的深刻。这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罕见的。这也是这首词能够家喻户晓、千古流传、被世人咏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生于1037-1101所处的年代,“宋元明三朝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明崇帧十七年(1644)年,以前认为这六百八十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社会停滞,带来了学术的衰微,语言研究没有什么可谈的……。其实,这个时期语言研究的范围拓宽了,不论文字学、音韵学还是训诂学都有了新的研究领域,应该用另外一副眼光去看待。可以把这一时期看作中国语言学研究范围扩大的时期”。见:王力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语言学史分期的意见》一书。
所以,可以这样说,苏轼的这首悼亡词,是中国古代文人使用白话文语言的一个典范;对当时以及后期中国汉语言的使用、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苏轼在中国汉语言的使用、改革和发展中所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堪称一代中国汉语言大师。




&lt;P&gt;&amp;nbsp;&lt;/P&gt;


&lt;P&gt;&amp;nbsp;&lt;/P&gt;

&lt;P&gt;&amp;nbsp;&lt;/P&gt;


&lt;P&gt;&amp;nbsp;&lt;/P&gt;














发表于 2012-3-3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三个老婆都不错,但苏轼死后,为什么不和王弗同穴?而要和和他的第二个老婆王润之葬在一起?
发表于 2012-3-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最通俗明了、简洁朴实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刚 于 2012-4-2 10:06 编辑
公孙九娘 发表于 2012-3-31 13:59
苏轼三个老婆都不错,但苏轼死后,为什么不和王弗同穴?而要和和他的第二个老婆王润之葬在一起?


你好,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情生活很微妙,甚至有人认为在《记梦》一词中竟有怀念侍妾王朝云的成分。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与之相伴26年。 与王弗不同是,王闰之虽不具备大家闺秀的款款风情,但她是那种让男人看着踏实温暖的女人。在凶险的政治风波中几遭贬谪的苏轼,非常需要这样一位朴实贤惠能干的妻子,给他以踏实感。王闰之死后,58岁的苏轼大为悲痛,在祭文中发出“惟有同穴”的哀鸣。后来,苏轼死后,弟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满足了哥哥的遗愿。究竟是出于对王闰之深情厚谊,还是由于悲痛后的有感而发(惟有同穴),就不得而知了。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1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