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78|回复: 5

[文化] 中亚地区有个“陕西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4-1-24 08:42 编辑

中亚地区有个“陕西村”,与世隔绝127年,他们喊干部叫“衙役”

愚鉴2023-12-05 14:
引言:
陕西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一个泛指,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居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他们的祖先是清朝时期的回族士兵,因为历史的变迁,他们逃离了中国,定居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族群,他们被称为东干族。

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当时清朝爆发了同治回民起义,一些回族士兵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与清军作战,由于战事不利,他们被迫西逃,穿越天山,进入沙俄境内,最终在中亚地区安家落户。
据统计,东干族的总人口约有12万人,其中大约有8万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2万人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1万人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还有少数人散居在俄罗斯、中国等国家。
陕西村的文化
东干族虽然远离了祖国,但是他们仍然保留着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的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等都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

东干族的语言是一种方言,它是基于陕西方言的一种变体,与西安、宝鸡等地的方言相近,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词汇和语法,例如,他们把政府部门叫做“衙门”,把干部叫做“衙役”,把飞机叫做“风船”等。东干族的方言只有口头传播,没有文字记录,他们的书面语言是俄语或者当地的官方语言。
东干族的风俗也很有中国特色,他们的饮食、服饰、住房、婚丧等都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相似,他们喜欢吃面食、羊肉、酸奶等,他们的服装以蓝色和黑色为主,他们的住房是用土坯砌成的平房,有炕和炕桌,他们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他们的丧葬是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的。

东干族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他们信奉真主,遵守古兰经,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每年要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他们有自己的阿訇和清真寺,他们也尊重其他的宗教信仰,与当地的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东干族的艺术也很有中国风格,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剪纸等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他们喜欢唱秦腔,跳秧歌,画山水,剪窗花,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中国的吉祥图案,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历史。
陕西村的变化
东干族在中亚地区生活了近160年,他们经历了沙俄、苏联、独立国家等多种政治制度的变化,他们也面临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的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东干族在与当地的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例如,他们的语言中掺杂了一些俄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词汇,他们的服饰中也加入了一些当地的风格,他们的音乐中也融入了一些当地的乐器,他们的绘画中也出现了一些当地的风景,他们的饮食中也增加了一些当地的菜肴等。

另一方面,东干族在与中国的联系中,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他们也渴望了解和回归祖国,他们也尝试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例如,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了解中国的新闻和信息,他们通过电话、信件、视频等方式与中国的亲友保持联系,他们通过旅游、探亲、留学等途径访问中国,他们通过教育、培训、展示等方式传授自己的语言和艺术,他们通过申报、登记、保护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陕西村的意义
陕西村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它是一个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存在,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它是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深刻的民族情感,它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纽带。
陕西村的存在,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能够在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它能够在风雨飘摇中坚韧不拔,它能够在多元交流中包容互鉴,它能够在时代变迁中创新发展,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信。

陕西村的存在,也提醒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关心和支持东干族的生活和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东干族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促进和加强东干族与祖国的联系和交流,我们应该推动和深化东干族与当地的友好和合作,我们应该为东干族的幸福和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
陕西村的存在,还展示了我们的愿景和希望,我们期待着东干族能够与祖国同心同德,与当地和睦相处,与世界和平共处,我们期待着东干族能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也能够学习和欣赏其他的文化,我们期待着东干族能够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陕西村的未来
陕西村的故事,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讲述了一群中国后裔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和坚守,它也展现了一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它还揭示了一种民族情感在时空中的延续和升华。
陕西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还在继续,它还有很多的可能和潜力,它还有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它还有很多的希望和梦想。

陕西村的未来,取决于东干族自己的努力和选择,也取决于祖国和当地的支持和帮助,更取决于中亚和世界的和平与合作。
陕西村的未来,我们期待着看到,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东干族,一个更加亲密和友好的中亚地区,一个更加多元和和谐的人类社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陌上红尘 + 5 相当可爱!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24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转载宣传。
发表于 2024-1-24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村的未来,我们期待着看到,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东干族,一个更加亲密和友好的中亚地区,一个更加多元和和谐的人类社会。
——说得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4-1-24 08:55 编辑

       近年来,在三秦大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干族人来中国探亲、认祖归宗的动人故事,引起关中一带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陕西村”一词也随之越来越多地映入人们的眼帘。“陕西村”在哪里?“陕西村”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怎么会远涉万里流落他乡?这些疑问为“陕西村”披上了层层神秘面纱。
  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人口1495万,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它曾经是前苏联版图的一部分,1991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在这个正在经历观念与体制大变革的国家的边缘地带,在天山与阿拉套山之间的那个宽阔的楚河平原上,有一个泰然自若的族群,依然生活着一百多年前即在这里定居的“东干人”,意为“东边来的人”,这里就是“陕西村”。
       清朝同治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发生了反清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被称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一次农民起义的高潮。1877年,起义失败,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对回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杀戮。当年冬天,义军节节败退,被逼至中俄边境。为了求生,他们决定兵分三路,翻越中俄边境的天山,向中亚逃亡。这三支逃亡队伍中最大的一支,由白彦虎率领。1877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天山上暴风雪肆虐,积雪齐腰。这一夜,四分之三的人没能走出雪山。楚河成了东干人的母亲河,幸存下来的三千多人在这里扎下了营,他们把住的地方,叫做“营盘”。营盘靠山面水,土地肥沃,逃亡路上携带的菜籽,成了东干人新生命的开始。这便是“陕西村”的由来。
       第一代东干移民得到了俄国沙皇的眷顾,获得了大量的农田和十年的开垦时间。十年里,他们不用交税,可以专心种地,东干人成了代代相传的农民。一百多年来,他们致力耕种大片的土地。目前,东干人主要居住在伊塞克湖和楚河之滨,此外,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这两座中亚大都市里也有东干人聚居区。东干人在19世纪80年代约有1.5万人,目前大约有12万人。
  一个多世纪以来,东干人一直在只有自己人居住的村庄里生活,保持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东干人玩的游戏有踢毽子、打沙包、打尜、跳房子、丢方、放风筝。吃饭用筷子,储存蔬菜用窖,取暖用火炕、火盆,打井取水用辘轳,枕套里用稻壳充填,被子缝被头。一串串玉米挂在房檐下晾晒。待客在正房的大炕上摆炕桌,喜欢吃饺子、包子、韭菜面条和蒸馍。主要使用的乐器还是我国传统的二胡、板胡、笛、笙等。许多妇女还是中国清代装束,头上打发结,身穿旗袍或长衫,领口和袖口绣着不同颜色的花边。结婚时,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新娘头顶红花高髻,梳燕燕头,脚蹬清代样式的绣花鞋,从上到下,大红大绿,十分耀眼。年轻人虽有权自由恋爱,但最终还要父母定夺。“陕西村”人把中医也带到中亚,会针灸、拔火罐、采草药、制药丸、开药方、诊脉。直到今天,东干族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还使用中国的农历。
  东干人以自己的传统为荣,保持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尽管出门讲俄语,但进村依然说“秦腔”,东干人至今还在讲一个世纪前的陕甘地区回族方言。他们把政府机关称作“衙门”,把政府官员称为“大人”,称店铺老板是“掌柜的”,“写家”则是指舞文弄墨的作家和诗人。对东干人而言,飞机仍旧是“风船”,嫁妆只能叫“陪房”。他们的汉语知识仍旧停顿在晚清年代,而他们对现代汉语几乎一无所知。东干语中的“老话”都是陕西方言,而像“芭蕾舞”、“导弹”一类的“新话”则多从俄语中转借。一般来说,除东干语外,东干族男女老少都会讲俄语。东干人的姓名也可谓“中俄合璧”。他们都有自己的俄文名字,但在东干村内,人们还保持着100多年前中国的习惯称谓。
  东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用俄语字母把清代的陕西方言串联成拼音文字。据说,东干人的这种书面语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好得不能再好的时期,由苏联的语言学家创立的。东干文为保护东干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文字,会俄语的看不懂,会汉语的也不认识,而且不能完全准确地拼写汉语,随着岁月的流失,一些字音发生变化;其次受俄、哈语的影响,一些青年已不会陕西话。

楚河岸边江布尔州的“马三其”和“新渠”是东干人居住的两个大村庄。东干人精于耕种,多以种菜为生。中亚地区蔬菜价格奇贵:香蕉一般3元一根;红富士苹果每公斤9元;大蒜每公斤9元(批发价);西红柿、黄瓜每公斤15元。加之东干村与比什凯克、阿拉木图这些大城市又相距不远(分别相距60公里和268公里),这样一来,种植蔬菜让东干人每年都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与左邻右舍那些突厥族人的村庄相比,东干人的日子过得算是殷实富足,平均一家两辆小轿车。
  尽管“陕西村”人远居海外一个多世纪,生活殷实,但他们的根在中国,对祖籍国母亲的思念一刻不曾停息,叶落归根成为他们最为强烈的信念。因此东干人与中国的联系也随着中国的发展逐渐密切起来。被东干族人尊称为“皇上”的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的第六任会长、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安胡塞十年来,花费20多万元人民币,20多次往返于中哈之间,不仅把家乡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到中亚的“陕西村”,更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中哈友谊牵线搭桥。
  自1994年后,安胡塞频繁到西安。先后从陕西引进了制砖机、及生产饼干、油漆等的设备,办起了相应的工厂。1997年,为了解决哈萨克斯坦蔬菜短缺的问题,他从陕西引进温室大棚技术,成为中亚第一家引进此项技术的农庄。安胡塞还将袋料培植蘑菇技术引进“陕西村”。尽管当地本来也种植蘑菇,但却技术落后,成本高,产量低,因此,安胡塞从陕西引进的技术迅速在哈萨克斯坦及周边国家推广开来。目前,哈萨克斯坦培植的蘑菇,都是从“陕西村”购买的菌棒。安胡塞引进的农业技术,轰动了整个哈萨克斯坦,当地报纸、电视纷纷报道。1999年,安胡塞在“陕西村”召开了哈萨克斯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会。哈国议会议员、农业部部长、“陕西村”所在的江布尔州州长等均前往参加。当年,哈萨克斯坦总统专门请安胡塞到办公室详细介绍引进的蘑菇和温室大棚技术。

         哈萨克斯坦政府组织代表团应陕西省政府的邀请,参加了“西洽会”和第八届东西部经贸洽谈会,同时还与西安市政府、咸阳市政府进行了洽谈,并于4月7日赴咸阳参加了咸阳市秦都区与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协会经贸文化备忘录签字仪式。
备忘录指出:
1.加强双方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哈方邀请秦都区选派优秀教师赴哈工作,帮助东干族学生学习中文;秦都区接受哈国东干族学生来咸阳学习。
2.加强双方在农业及畜牧业方面的技术合作。中方选派专家和种养殖能手赴哈传授技术。哈方提供土地,作为双方共建的示范基地。
3.互设工作机构,为今后的交往提供帮助。
  该团在陕期间,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前往下榻的城堡大酒店的洽谈人员络绎不绝。该团与西安外院等多个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另外,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展位前,人流如潮,意欲前往哈国寻求合作的大量企业,详细地咨询哈各方面的情况,成为大会展台中的亮点。为此,陕西省外侨办准备将于今年10月份专门组织一批企业家 (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前去实地考察,以扩大两国两省州的合作。
  在洽谈会期间,哈萨克斯坦欧亚财团专门负责国家石油的负责人访问了陕西。他表示在石油资源方面可以开展合作。
  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与咸阳秦都区签定了关于在哈国东干人居 住区(“陕西村”)建立农业示范区的协议;与西安外国语学院签定了教育合作协议,计划从今年起,由东干协会每年派出50名左右的东干子弟来陕西省学习语言,为下一步中哈两国更加紧密的合作培养人才,对在哈陕西人侨胞后代进行和宣传华文教育。
  同时,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提出充分利用哈国的林木业资源,在哈国“陕西村”共建木质地板加工基地,填补哈国的技术和市场空白的建议;与陕西省一家金属合金制造企业签定了合同,从哈国向陕西引进硌矿、锰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与陕西省一家西服制造企业签定了国外的销售合同,以使陕西省的服装制造业打进哈国市场。
  相信随着“陕西村”与中国联系的日益紧密,随着人们对“陕西村”了解的日益加深,随着中国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陕西村”这个远居异地的海外奇葩,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表于 2024-1-2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遨翔天地间老友转载介绍: 中亚地区有个“陕西村”   上午好
发表于 2024-1-2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分享!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1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