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4

[文化散论]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2-28 12:01 编辑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编者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和文明起源的伟大著作。
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山林环境大臣。4200年前,大禹治服洪水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不仅如此,还绘制了一幅“国土资源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将帝国统辖地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
数千年后,当年的考察内容被记录在《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文字中,并流传至今,而那幅古老的《山海经图》却久已失传,要想了解数千年前华夏大地的真实样貌,破解《山海经》成为了一项历史性的挑战。
《山海经》晦涩难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一对学术伉俪却为此着迷,并扛下了“破译”的重任 ——
“在1997年的某一天,我们忽然意识到一项历史性的任务选择了我们,这就是重现帝禹时代的《山海图》,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从画面上了解《山海经》所蕴含的人类文明信息……几个月里,我的大脑里装满了《山海经》的每座山,他们甚至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渐渐地,它们彼此的方位清晰了,并且与实际的地形地貌对应起来。”

王红旗与孙晓琴夫妇   本文图片均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
中国独立学者、博学专家王红旗出生于1946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山海经》研究。1997年,他与画家妻子孙晓琴决定为《山海经》绘制艺术地理复原图。
王红旗在参考了多部《山海经》研究著作之后,对《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地理方位进行了全面考证工作,他将《五藏山经》中记载的26条山脉500余座山的地理方位,与当今的每一座山及其相应的水系走向一一对应,这在《山海经》研究史上是首创之举。
同时,妻子孙晓琴根据王红旗的考证成果以及《山海经》所记述的十八章内容,绘制出了700余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1999年,孙晓琴绘制的历史性巨画《帝禹山河图》(面积42平方米)问世,揭开了4200年前华夏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神秘面纱。2003年,两人共同绘制撰写的《经典图读·山海经》出版。
1999年,孙晓琴绘制的历史性巨画《帝禹山河图》,面积达42平方米。
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再度邀请王红旗和孙晓琴,出版其著作,不仅内容做了修订,还补充了译文和彩图。然而很可惜的是,在《山海经全集精绘》正式出版前,王红旗于2018年因病离世。出版社的编辑为此写下了一段令人动容话:“我一直认为三千年来银河系里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传说中先秦时期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为丈夫所做的回文诗——《璇玑图》,然而直到我遇到了《帝禹山河图》! 我亲眼见证了最浪漫的组合,以及其共同创作的系列成果。”
30年的研究之路,从知命之年走到古稀之年。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座信息宝库,那么王红旗和孙晓琴夫妇用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至诚热爱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宝库的大门,“走进来,你会看到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她的物质实体虽然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下,但是她的信息却是永存的”。
澎湃新闻独家专访《山海经全集精绘》、《帝禹山河图》绘者孙晓琴,一起揭开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之谜。
《山海经全集精绘》,王红旗编译,孙晓琴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6-1
澎湃新闻:1997年,您和王红旗先生开始为《山海经》绘制艺术地理复原图。可以介绍一下,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契机决定去挑战这项艰巨的任务呢?
孙晓琴:大概从认识字开始,我就迷恋上了各种神话传说与故事,小儿书摊前常有我的身影。但对《山海经》的关注,是源于我先生王红旗的影响。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数理化、文史哲均有兴趣,尤其是对古天文学、古地理学、物质的微观结构情有独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就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始研究《山海经》,在多种自然科学杂志和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我国远古传说与自然环境变迁》等多篇论文,并参加多次《山海经》学术研讨会。
我在家偶尔翻翻他手边的《山海经》,觉得这本书文字不多,十分艰涩,没什么曲折情节,倒是黑白小插图,有些古怪新奇。于是有一天,我对王红旗说:“我感觉你对山海经的研究,从文字到文字,虽然学术性很强,但是直观性差,不大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应当重新绘制全部插图”。王红旗立刻表示赞同。
山海经黄帝部落图
于是,从1997年开始,王红旗在参考了多部《山海经》研究著作之后,开始了对《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地理方位的全面考证工作,将《五藏山经》中记载的26条山脉500余座山的地理方位,与当今的每一座山及其相应的水系走向一一对应。我根据他对《山海经》地理方位的考证成果,以及《山海经》所记述的十八章内容,绘制出《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
总之,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和挑战的感觉。
帝颛顼部落图
澎湃新闻:您二位之间具体是怎么分工呢?当时有定下什么计划吗?比如花多少时间完成?
孙晓琴:分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我绘插图,王红旗逐图做文字解说;另一种情况是,王红旗做学术研究和考证,我在他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绘图。
他每天进行思考、研究和多方位考证,我每天一幅幅完成绘画,没有人为规定的时间限制,但大家有个总体目标——就是将他对《山海经》所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现远古文明,而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机遇。
澎湃新闻:《山海经》中记述的自然环境与今天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确定每一条水系、每一座山峰的具体位置呢?文字记述中还有很多错误和缺漏,这些情况怎么去弥补呢?
孙晓琴:对《山海经·五藏山经》所描述的26条山脉、447座山,以及相关水系的地理定位是一项艰苦卓越的工作。我先生首先要将所有信息装进自己一个人的大脑,然后将4200年前的华夏与今天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人文景观进行一一对应与对比,这个过程不但需要博闻强记,而且需要大量的联想研究和精确定位,参阅大量古地理文献,可以说那个时期,他的大脑几乎每天都处于高速运转。
五藏山经方位图
在经过大量的地理方位考证之后,首先,他发现了《山海经·五藏山经》所记述的26条山脉,彼此存在着某种排序规律,就是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中心后外围。由此打开了447座山具体地理方位的解读大门。
其次,他确定了“远古华夏昆仑”的具体位置。他经考证认为,古昆仑应当在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并以此展开了《山海经·五藏山经》26条山脉的走向。若遇个别缺漏,随即补上。
随后,他还完成了《山海经》地理方位考证,分别是:一、南山经地理位置考证;二、西山经地理位置考证;三、北山经地理位置考证;四、东山经地理位置考证;五、中山经地理位置考证;六、海经荒经地理方位概述。(注:王红旗以往部分论文,如《读“山海经校注”札记》、《昆仑山地望探索》、《山海经的来龙去脉》,均可在互联网上查阅参考。)
西山经昆仑图
中山经荆山图
30多年来,每一次阅读《山海经》,他都能够从中得到新的信息和解悟。在对《山海经》信息密码的不断探索和解读过程中,撰写成了本书《山海经全集精绘》的文字稿。
澎湃新闻:《山海经》里的对于各种生物的描写,不但寥寥数笔,有些还十分天马行空,比如说吃了可以“健步如飞”,吃了可以“不会迷路”等等,你们是如何去理解这些信息的呢?
孙晓琴:举例来说,比如《西山经》的钱来之山,有一种叫羬羊的野兽,样子象羊,尾巴却象马尾。它的油脂可以治疗皮肤皴皱。王红旗在研究的时候就推断,这种羬羊的油脂可以治疗因寒冷而冻出的体皱,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护肤用品。
羬羊,样子象羊,尾巴却象马尾。它的油脂可以治疗皮肤皴皱。
《西山经》的天帝山还有一种野兽叫谿边,样子像狗,人们睡在用它的皮做成的褥子上就不会患蛊病。王红旗认为,以兽皮加工成皮褥子,可避免肌体受风寒,说明当时也已经有了皮革加工技术,当时鞣制皮革采用的是机械加工法,俗称“生勾皮子”,即用器物反复刮去生皮子上的油污,使得僵硬的生皮变得柔韧起来。
谿边,样子像狗,人们睡在用它的皮做成的褥子上就不会患蛊病。
事实上,《山海经》的文字,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陈述句,有什么说什么。我先生认为在《山海经》中,凡是说“食之”如何的动物、植物,无论它们怎么样的奇形怪状,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
澎湃新闻:您在插画的创作中遵循怎样的原则?是更忠于原著描述,还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会基于合理性进行二次创作呢?
孙晓琴:我们的创作原则是,首先忠于原著的描述,遇到原著没有描述的部分进行补充创作。例如,很多神奇动物,原著中没有描述它的颜色,或者它的形态,都给创作者留下了自由想象和发挥创作的空间。有些人神,原著也没有描述他们的性别,我出于对女性的推崇,就将他们绘制成女性。例如掌管太阳运行的“羲和浴日”,掌管月亮运行的“常羲浴月”,都绘制成为女神,这些图均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欧丝野在大踵国的东面,一位女子跪在据树下模仿蚕的动作吐着丝。这里的“女子呕丝”可能是古人祭祀蚕神时的一种巫术表演。
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
澎湃新闻:在绘画风格上,您又是怎样把握的呢?
孙晓琴:我的绘画创作理念是:宁拙勿巧、返璞归真、画风独立,再现4200年前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风貌。所以特意避开当前绘画界提倡的笔墨功夫,无拘无束,随意而行。没想到,画作出来,还真显得的有些古拙之气韵。这正是体现了画风随心意而行的规律。
澎湃新闻:创作了那么多《山海经》中山川、人神和动物,有没有自己觉得特别有趣的场景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孙晓琴:我喜欢的场景有很多,比如《中山经》的和山,是黄河之神所在地。和山蜿蜒五曲,九水合流汇入黄河,象征黄河下游九水归一,因此人们在此祈求黄河下游众多支脉不泛滥。而吉神泰逢可能是由巫师扮演的黄河之神,披有虎尾,伴随着火光,虔诚地向天地祈祷,把苍玉投入黄河,希望能够感动天地让黄河年年安流。
吉神泰逢可能是由巫师扮演的黄河之神,披有虎尾,伴随着火光,把苍玉投入黄河,希望能够感动天地让黄河年年安流。
还有《海内西经》中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这里的“树鸟六首”,可以理解为其形貌既是图腾柱,同时又是路标,每一种鸟代表一种图腾,每个图腾鸟所指的方向即该图腾部落或氏族的栖息地,此外它还有指示时间的作用。所谓“表池树木”即在华池中树表,亦即华表,为聚众议事的场所。所谓“诵鸟”即传达首领旨意的官员,其身份由其所持鸟羽为代表,后世“拿着鸡毛当令箭”或亦源于此。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根据史料记载,汤谷位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今山东日照市),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澎湃新闻:我看到王红旗先生在书中写道,对于如何用绘画手段复原《山海经》时代的山川地貌景观和人文活动场景,您们之间也经常展开许多探讨和争论,双方无法说服对方的时,通常怎么解决呢?
孙晓琴:与王红旗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他负责文字考证,我负责绘制,各司其职。但我的要求是,他的地理方位考证必须做到准确,而王红旗也有同样认知,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还好,至今学术界对他的《山海经》地理方位考证没有异议,倒是出现了不少的照搬照抄,图和文都被如此。
偶尔我也会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哪座山的准确定位,王红旗立刻进行反复研究,再告诉我正确结论,我就如实绘制在画面上。我们无须说服对方,遇到问题就立刻沟通,相互支持、讨论和赞许,生活工作都如此。
中山经南阳图
澎湃新闻:在创作了《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后,您的巨幅作品《帝禹山河图》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想知道在这幅《帝禹山河图》里有百分之多少的内容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地理相吻合呢?
孙晓琴: 相传远古就有《山海经图》,曾经被铸在九鼎之上,由于九鼎失踪,其图也随之失传。
《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系列和《帝禹山河图》展示的是华夏地理4200年前的风貌,山是巍然不动的,但沧海桑田,自然气候多变,水系多变。经王红旗的考证,例如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4200年前的山东半岛是被海水分割的;黄河U字形两个拐弯处——当年的二大湖“泊稷泽”和“泑泽”,现在也几近消失;当年长江中游的云梦泽,水面浩瀚,烟波淼淼,今日也已大部退去。
但只要山脉在,国土在,华夏民族就在。
中山经巴山图
帝舜部落图
澎湃新闻: 我看到王红旗老师的简历,他以前是学物理出身的,但是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神话、民俗研究上也建树颇丰,可以跟我们谈谈您印象中的王红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和王红旗老师合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孙晓琴: 我先生在青年时代的理想是:一,成为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二,成为勘探队员,踏遍山川大地,寻找宝藏。可惜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了课,他所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也被迁往安徽,同学们全部下到了农场劳动。在劳动期间,他不愿消耗光阴,开始博览群书,五年的大学实际上都是自读自学自修。
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张家口坝上,在发电厂工作。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他仍然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思考各种问题。后来由于受到竺可桢的影响,他开始关注自然气候、自然生态、自然地理,同时喜读《山海经》。
山海经天文图
由于他学的是近代物理专业,因此对《山海经》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从天文学、地理学、自然气候学、自然生态学、生物进化学等角度,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的解读,这有别于纯粹从人文历史、文学、神话传说角度研究《山海经》。
他一生共完成81部著作(其中专著66部,2000篇学术论文共分为15部),其中有关《山海经》的专著就有十多本,内容非常丰富,通常就是他负责文字,我负责绘图、编图。
孙晓琴模仿《山海经》里的人物穿着,绘制的夫妻二人自画像。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胸怀宽阔的人,具有超越苦难而泰然处之的情怀,对社会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同时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思维活跃,语言凝练,是一位具有理性思维与战略思维能力的人。为了纪念我的先生,我以他的生命历程,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叫做《生命不虚此行》。
澎湃新闻:如果现在有人问您,上古时期山海经的神兽真的存在吗? 您会如何作答?
孙晓琴: 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研究《山海经》的学者都是以“这些神兽几乎都不存在”为主基调来谈论的。虽然他们各自否定的视角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认为古人的认知有限,他们描述的神兽实际上是现在的某种生物的远古祖先,或者巫师装扮的各种神怪,甚至可能是当时口口相传的口误等等。
我研究出版《山海经》近十年,其中的一个起因就是我认为应该以《山海经》里面“所有的描述都真实存在”为基调来研究和探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山海经群巫图
首先,这样肯定的基调比起那样否定的基调更能激发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感受力,会让对山海经的探索变得生机盎然。再者,在这个基调之下,我们可以更有激情去探索这些“真实的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肯定的基调下探索,我们的问题会更多,而否定基调下我们的答案更多,且答案多是模糊的否定。
女子国
如果我们肯定这些神兽、仙草、仙树真实存在,那么,它们曾经存在于什么样的时空?它们后来可能去了哪里?或者它们现在哪里?它们的神奇功能还有没有?它们怎么延续生命,传宗接代,相互交流……我们可以放飞灵魂在宇宙中自由翱翔,无限询问和探索下去。
《山海经》与后世的神话不同,神话我们无需探究是否真实,因为它们确实是人为编写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2-28 16:29 编辑

《山海经全集精绘》是王红旗、孙晓琴夫妇呕心精耕30年的合著,书中包含曾经引起轰动的,由两位作者共同绘制的历史巨制山海经地理总图——《帝禹山河图》的580mm*410mm精缩图。《山海经全集精绘》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五藏山经》26条山脉447座山的地理方位进行全面文献考证的书籍,书中有600多幅彩色插图、20幅山海经各大山脉艺术地理方位复原图,包括“《山海经》黄帝部落人文图”“帝颛顼部落图”等在内的9幅远古部落景观图等,填补了古山海图遗失的缺憾,也是迄今为止包括所有古图本在内的,山海图数量最多的《山海经》,对此,澎湃地理进行了全面报道。

本书经文解读时,参考了几乎所有20世纪70年代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版本,这和作者长期居住于北京的便利有关,书中原文主要参考的是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山经部分的各山位置及里程数主要参考的是谭其骧先生的观点。书中图画亦参考了20世纪国家图书馆馆藏几乎所有山海经图画本,书中的图画绘制胡文焕和蒋应镐已经绘制过的图片,画家主要是临摹和彩绘,胡文焕和蒋应镐没有绘制的,山海经中又有所描述的,画家沿用同样的画风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而山海经所有山脉及地理总图——帝禹山河图,则完全由两位作者自己苦心钻研所绘制。

作者简介

王红旗,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山海经及楚辞等资深研究专家 , 博学专家,曾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全面考证山海经地理方位并与孙晓琴女士创意绘制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受到张岱年,袁珂盛赞,及业内专业人士的推崇, 央视纪录片——“《山海经》密码”报道此图,知乎网友极为佩服。《帝禹山河图》被收入第20 届国际制图大会论文集中,作为的手绘艺术地图在国际地图展上展出。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2-28 13:05 编辑

考古人员在《山海经》所标的黄?帝都城处掘出了一座古城,咋回事

一直以来,我们都自豪地声称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
中国史书也认为中华文明可以从夏、商、周三个朝代算起,其中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
可是,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剑桥中国上古史》否认夏朝的存在,他们说,夏朝是中国人自己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事实上,《剑桥中国上古史》最初也否认商朝的存在,但殷墟出土了商朝人使用过的青铜器,还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其中包含有若干商王朝的政府档案!
铁证如山,洋专家哑口无言,乖乖补上了我国有关商朝的记载。
本来嘛,中国权威史书《史记》已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重大事件,而且历代夏王的名字也历历记录在册。
洋专家却一口咬定这是司马迁胡编乱造出来的。
真是毫无道理!
诚如先秦史学者朱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代商,犹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
对我们而言,夏朝应该是 无庸置疑 的存在。
但是没办法,洋人要的是证据。
要让洋人承认夏朝的存在,就 必需 通过考古发掘,寻找出过硬的文物证据。
话说,1970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的王红旗,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学术研究文化创作,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语多领域。创建人造地形气候 学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王红旗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典《山海经》进行研究,历经二十余年的信息解读,他惊奇地发现,《山海经》系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其中《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地形地貌几个符合中国四五千年前(公元前2200年~前3000年)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科学与文化价值。


于是,王红旗把《山海经》定位为“人类最早的大规模国土资源考察记录”,并全面考证上面记载的地理方位,与画家夫人孙晓琴合作,历经5年,先后绘出水彩画山海经场景600余图、国画山海经图腾108图、数十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并于1999年9月9日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记述的 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447座山,及其相关的258处水系、348处地望、673处矿物、525处植物、473处动物、95处人文活动场景,基本上全部绘于42平方米的画面之上(高540厘米、长780厘米)。
神话学泰斗袁珂先生欣然题词祝贺,并指出:“红旗同志与晓琴女士共同制作的《帝禹山河图》,则是学术与艺术相合的辉煌成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也高兴万分地 提词 :“深研山海经,精绘山河图”。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七个页码予以详细,地理学报、地图、化石、东方文化、文史杂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香港明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中国画报、中国科技画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新闻媒介均有报导,可谓轰动一时。
但是,西方学者对惊天巨制《帝禹山河图》是嗤之以鼻的,认为中国人纯属自嗨,因为,《山海经》不过是一个神话书而已。
《山海经》真的只是一本神话书而已吗?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帝禹山河图》把传说中黄帝都城昆仑的位置画在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
应该不是巧合,2011年,考古部门就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上、毛乌素沙地的东缘,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山 峁 上,发现了一处形制独特、气魄恢弘石砌古城,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浙江,300多万平方米)、陶寺遗址(山西,270万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相当于6个故宫!而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属于中国上古时代。



石城的城墙由巨石 砌 、城门保存较好,具有强大的军事功能设计,已发掘出三座“马面要塞”,蕴含独特的军事思想。该城石墙也有显著的细节,如砌墙时会有菱形的石块,目前不清楚是装饰作用还是有宗教意义。再有,该城规划严谨,功能分区非常明显。
参照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文明的大型遗迹,西方学者一向认为中国上古文明没有能力打造石材建筑。石峁古城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而且,石峁古城那超大的面积、强大的军事功能、严谨的规划设计,显示出华夏上古时代确实存在一个实力非凡的族群。
这应该是哪个族群?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轩辕黄帝一系。
古史传说将黄帝都城昆仑与黄河发源地联系在一起,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方。文献则多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黄帝以姬水(甘肃清水牛头河流域)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国语晋语》)两个部落争夺领地,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实际上,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读山海经》、《山海经鉴赏辞典》、《山海经十日谈》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全本绘图山海经》(全三册)等专著已明确论证出:在先夏时期和夏商周时期,人们所知道的黄河发源地,实际上在今日的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在4000多年前曾经有许多大湖泽,其中 前 套湖泽即《山海经》所说的稷泽(周族先祖后稷葬在这里),后套湖泽即《山海经》所说的黄河发源地泑泽,也是《穆天子传》河宗氏祭祀黄河之神的地方。
根据石峁先夏时期古城遗址的庞大规模及其出土文物,对照《山海经》等古籍关于黄帝活动的记载,可以推知石峁古城遗址当即黄帝都城昆仑所在地的遗存。
很多学者都相信,石峁古城就传说中黄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
2013年3月25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沈长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提出“有充分依据判断石峁古城为黄帝部族所居”。他引据“《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指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黄土高原“史有明言”。《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曾在这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沈长云教授在该文的结束语为:“这座古城不是别的,正是传说中黄帝部族居住的居邑。”
沈长云的文章一度引起了烟台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者陈民镇的质疑,并在《光明日报》2013年4月15日刊发表文章《不要把考古与传说轻易挂钩》进行争鸣。沈长云迅速在同一版面发表《再说黄帝与石峁古城》,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作为周人祖先的黄帝原本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与他日后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而被当作华夏共同文化的代表是两回事情,二者并不矛盾”的观点。
神木县文体局局长项世荣对沈长云教授的观点持赞成态度。他认为:“石峁古城可能就是由古国、方国向帝国过渡阶段形成的,是原始古城群落里的都城。说它是黄帝部族的居邑并非臆断,说不定黄帝就生活在这一带。”
不管石峁古城是否就是传说中黄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它至少证明了:早在夏朝之前的二百年,中国就已经存在强大的城池要塞,足以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夏朝的存在因此间接得到了有力证明。
石峁古城因此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和“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4)”。
考古队队长邵晶于2015年表示,尽管发掘工作已进行了3年,但看到的仅是冰山一角。要对这座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城进行完整发掘,国内文物专家达成的共识是:需要近100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23-12-2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遨翔天地间老友介绍: 研究《山海经》三十余年,他们重现了4000年前的华夏地貌
发表于 2023-12-2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谢谢介绍!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4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