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82|回复: 15

[其他] 为什么大家都不看新闻联播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大家都不看新闻联播了?
作者/圈儿
1
曾几何时,新闻联播是我们家每天晚上都会固定收看的一档节目,它是那个时代的风向标,是信息传递的主渠道。
然而,时过境迁,新闻联播的收视率逐年下滑,据CSM全国网数据显示,10月份新闻联播的平均收视率仅为2.3%,创下历史新低,不由的令人唏嘘。
过去《新闻联播》的辉煌,想必大家都知道。
据统计,其黄金时段的观众人数曾达到数亿人,因为对于国内外的大事报道具有官方背书的特点,而且重大政策解读、领导人活动等都通过《新闻联播》传达给全国观众,其中穿插的广告和宣传片段,更是一些政府活动、国家重大工程等的宣传窗口,《新闻联播》在宣传方面的地位可谓是最权威了。
然而,这种正经的报道方式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变得越来越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究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与时代脱节。作为国内最权威、最正式、最严肃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一直以来都是以宣传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
它的节目形式、内容结构、语言风格、视听手法等都保持着高度的程式化和固定化。
但在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新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视频平台等的崛起使得新闻联播失去了过去的垄断地位。
观众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前。
其次就是与观众脱节。相比于年轻一代观众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老一代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可能相对较低,这使得新闻联播在年轻受众中失去了市场份额。
年轻观众是一个快节奏、碎片化、移动化的群体,他们习惯于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娱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
而新闻联播则是一个慢节奏、整体化、固定化的节目,它要求观众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收看电视,接受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保持沉默和被动。
这种形式无法适应年轻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就是不接地气。新闻联播作为一档官方主导的新闻节目,其内容你懂的原因,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
观众对于更加开放、多元的新闻表达形式有着不同的期待,而新闻联播在这方面无法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更加追求真实、客观的信息,而新闻联播好像没能完全满足这个期待。
只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成就,却很少去做社会问题的深度调查和报道。
我们需要获取更全面、公正的新闻报道,而不仅仅是一味地传播政府的声音。
互联网媒体给予了其他观点和意见更多的空间。
通过社交媒体和博客等平台,观众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新闻报道中去,大家自然会用脚投票。
3
或许,这是一个需要新闻联播自我反思的时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吸引观众,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真实、客观和有深度的报道。
如果,新闻联播可以从观众角度出发,真正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找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未尝不可让这个曾经的辉煌重新焕发光彩。
但是,就像大象在钢丝上跳舞一样,积重难返。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8 收起 理由
陌上红尘 + 5 赞一个!
文字虫 + 3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1-22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成就,却很少去做社会问题的深度调查和报道。
我们需要获取更全面、公正的新闻报道,而不仅仅是一味地传播政府的声音。
——是的,这种缺乏群众意识,严重脱离现实,说教式的新闻联播,应该改进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陌上红尘 发表于 2023-11-22 06:12
只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成就,却很少去做社会问题的深度调查和报道。
我们需要获取更全面、公正的新闻报道,而 ...

谢谢老师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点评!
发表于 2023-11-2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1-22 11:33 编辑

 这是2006年一位节目主持人的文章:我与《中国新闻》 。
2003年,从伊拉克战争报道开始,我做了将近一年的新闻访谈节目,作为深度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节目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要发挥的恰好就是有理解依据的自主性。因为是按自己的方式提问叙述,编辑的作用就是提供辅助支撑,所以,这一年,表达的真正自主性得到极大的锻炼。2004年继续回到《中国新闻》,当我再去读那些经常编辑得比较粗糙的文稿时,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虽然表达上有些自我特色,但终归还是基本照本宣科地念稿了。我不能接受编辑们大量采用新华社稿件,那种试图把公式化的书面表述直接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直不可能让节目能有自己的特色。于是,有了一定语言自主训练的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在直播过程中,我经常是稿子写一套,我自己说一套,偶尔夹杂一两句不出圈儿的小评论。其实,我不过是想像个正常人那样去说话,说得稍微生活化一点,让人听起来官气少一点,八股少一点,也自然一点。我们会在某个时期像得传染病一样,集体无意识地老用一个词。比如,有一阵“风景线”盛行,说着说着就是哪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又盛行“标志着”,什么东西如何了,于是就标志着它怎么怎么了。拜托,我们换个词儿行吗?!  

  我用我的方式说话,哪怕只是在很短的时间,我比从业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像新闻主播,我对整个节目的驾驭感比任何时候都直接强烈。但是,我个人抵挡不住我上面说到的那种集体无意识。选择了新闻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尽管我事先会去做很多案头工作,我每天都生活在新闻里,但是不管我事先做了怎样的准备,那种截稿前几分钟(有时是播出进行中)才蜂拥而至的、大量的新华社通稿又把你逼到了“绝境”,除了照念,你没有别的选择。我经常看到我的年轻同事在镜头上被那些大的复合句,那种仅适合于书面表达的大复合句折磨得磕磕绊绊,除了同情理解,我还知道,等到他们不再被这些大复合句磕绊的时候,等到他们流畅自如的时候,等到他们把这套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时候,若要他们再脱稿按自己原本的方式说话,就已经很难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镜头前用那种方式出声,或者说进入到镜头前那种特定的环境,他们就只能那样说话。为什么要责怪他们离开了提示器就不会自己说话?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一路实践下去,一路摔打下去,这些先天语言能力就比普通人要强许多的先生女士们该在镜头上放出怎样的光彩呢?!可悲的是,这种对语言内容习惯性的约束,从他们一上专业课就开始了,他们在学院学的就是书面稿,他们在训练自己如何把这些书面稿表达得有声有色。我们能不能开一堂课,就叫自主表达课?  

  回到我前面的话题。我无法不去念那些我不喜欢的句子,我妥协了,因为我不是主播,我只是像主播,对那些稿件我没有最终否定权。像虽像,终归不是。  

  我究竟是新闻主播还是新闻念稿人?这么些年来,我的自我认同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挣扎。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可笑的挣扎。  

  我曾经在技术层面上挣扎,我想摆脱单一的念稿,在镜头前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表现自主性。我也在心理依据上挣扎,我们要同国际接轨,我们必须要使自己不仅像,而且就是个新闻主播。  

  问题是,我们需不需要新闻主播?什么样的新闻节目才需要新闻主播?谁能够成为新闻主播?  

  主播者,信息的掌控及自主处理者也。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节目吧。  

  很多人一直对《新闻联播》的播报群体存有非议,指责他们呆板、无个性、照字发声,完全就是机器。相信这种指责也曾给我的那些同行们带来过困扰。问题是,非议者或许没有想到,作为一档最具官方色彩的新闻节目,它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传播主旋律,在这当中,任何个人意志个人色彩都是多余的,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全世界的官方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出镜者普遍放弃或牺牲个性,而且强调去掉个性化,连着装要求都是如此。我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用耳环作装饰的新闻出镜者,也有相当的观众认同我们四套的新闻出镜群体的漂亮。李瑞英对我说,你们多好呀,我们就不行,什么装饰都不让戴。他们确实不能张扬自我。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一岗位,什么样的人愿意走向这一岗位,在自己还能自主的时候,必须也应该了解清楚这一特性。几年前曾经有消息说,《新闻联播》也要改革,要把它改成一档更好看的新闻节目。但是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原因大概就是,当时没有把这个节目的特殊官方属性想清楚,结果怎么改都不合适,最终维持现状。其实,我以为,维持现状是对的。  

  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对《新闻联播》的形式、风格,甚至存在的价值,都存有各种疑问(这两年似乎又稍好些)。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官方色彩浓厚的节目出现?客观地说,在目前的中国政治生态下,《新闻联播》的存在是必然的,有它自身的价值。自有收视调查以来,《新闻联播》始终都是全国所有各类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即使是近年来,官方信息垄断已经被打破,中央台各频道乃至凤凰卫视及各地方台都可以与《新闻联播》同步播发各种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联播》依然是最具官方权威性的信息发布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都注意到,《新闻联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表彰劳模、春耕插秧,或批评社会不良现象、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不具任何新闻性的“新闻”。但是认真观察、追踪一下这些报道就会发现,在这些看似不像新闻的消息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在这些不是新闻的“新闻”发布之后,往往就有重要的变化发生。而即使是那些并不具有政策含义的公共信息,《新闻联播》的报不报、怎么报,也代表着官方对这一事件的最终表态和“定调”。有了这样的属性和作用存在,任何关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人就都不会轻易放过对《新闻联播》的关注。《新闻联播》同时也在国际频道重播,有关方面曾考虑到它太中国特色,可能影响海外收视,想把它从国际频道拿掉。但是包括我国驻外使馆、商务机构和与国内有生意的海外华人都不同意,因为他们要从中观察、揣测中国政治、政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海外人士如此,国内的政经群体及各种关心政治、经济发展的人,当然更是如此。

发表于 2023-11-2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联播国家政策出发
发表于 2023-11-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谢谢介绍!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