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6

[史海钩沉] 丁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创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3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创始人
你可知“丁龙”这名字                                                            
                                  来源: 晶报


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及东亚研究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与教育体系影响至巨。而该校设立汉学系的起点,来自1901年美国一位普通华工的捐款,他名为“丁龙(Dean Lung)”,来自广东台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建系史,是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所在。一是由于其在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特殊地位,二是其对欧洲学术模式的古典精神和人文传统的注重,与二战后绝大多数偏重实用的美国汉学研究或东亚研究系相异。
如果讨论这段历史,必然绕不开的人物是丁龙(Dean Lung)——这是一度陷入历史谜团、被创作和传播为神话、到2020年终于确认真实身份的名字。哥大设立汉学系,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成为一百多年前排华浪潮下中美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
2022年8月21日,和摄影记者成江驱车前往丁龙的故乡——台山市白沙镇之前,我已经沿着寻找丁龙身份的脉络,踏上了陈家基、陈晓平、王海龙等学者的文本阅读之旅。
1901年,作为美国一名普通华工,丁龙向哥伦比亚学院(后改名哥伦比亚大学)捐献12000美元。他的雇主、哥大校董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追加到30万美元设立丁龙汉学讲座(Dean Lung Professor of Chinese),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担任第一位丁龙讲座教授,这个讲座后来发展为汉学系、东亚系。
路过南沙大桥时,蓝天澄亮,纤云不染。成江说,“这样生活多么舒服。”两年前,即2020年4月,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来到白沙镇,与当地侨务人员一起找到了与丁龙生活经历高度吻合的物证,确认了丁龙即台山人马万昌。
历史里所谓“细罅”或称“暗脉”,这次由几封信件照亮。去寻访旧地,也是为了打捞区别于文本的更多细节,与现实映照。“这样生活多么舒服。”一些遐想,被突至的暴雨打得更散。雨刷器开始运作后,远方的视线愈发清晰。
广东侨乡
白沙镇潮湿而古朴。一到镇上,我立刻被融合了中西味道的旧时洋房环绕。粗楷字的“玫瑰理发店”,写在大红底、小面积的竖型招牌上,路口设的便利店,仍是以前供销社的旧址。“你随处一看,大部分都是八九十年的老建筑。”镇侨联办工作人员黄志荣介绍,白沙人侨居海外已有16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时间,仿佛也更慢一些。
鸦片战争后,因加利福尼亚州萨特工场发现黄金的消息,饱受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的大批中国人来到美国,从事开矿、铺设铁路等苦力劳动。其中很多来自广东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加上鹤山总称“五邑”)及其附近。1875年,台山白沙镇人丁龙和同乡好友Mah Jim一起赴美谋生,这在当时并不稀奇,他们从香港乘船,经温哥华转往纽约。
丁龙之子马维硕在1972年8月18日写了一封家信,提到父亲到纽约后,“适值这位富翁(指卡朋蒂埃)的写字楼工作需要人……得为雇用,取名马进隆,‘Mar Dean Lung’在写字楼中佣工三月,就得到这位富人信重,收为贴身随员,掌理事务,从此跟随此富翁游历欧、非两洲,足迹踏遍多少地方了。”
“因传统观念,当时去美国务工的华侨,回来后便买房买田,建设家乡,叶落归根。”在千秋里村,我和黄志荣站在丁龙祖屋隔壁的老宅,虽年久失修,正门上方两侧的浮雕仍栩栩如生。“(这一风格)也是这户的华侨从美国带回的,浮雕一侧是中国画,另一侧是西方的景色。”
这些早期开拓者是经济移民,不过是迫于生计,梦想挣到足够的钱,改善家人生活。他们没有复杂的背景,几乎称不上“蜂拥而至以图呼吸自由”的人群。
随着淘金热冷却和太平洋铁路建设完工,新旧华工作为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涌向西部城市,进一步冲击加州等地本土劳工的就业市场。187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华工和本土劳工的矛盾激化。
2009年纽约市诞生400年之际上榜《纽约400名人录》的华人王清福,在1874年就成为美国公民。他意识到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双方缺乏了解,他用美国的文化口号去批判美国的种族主义,他英文典雅、态度诚恳,仅在1876年就开展了80余场演讲,1883年创办了美国第一份华文报纸《华洋新报》,同时出了英文版“Chinese American”。
即便如此,收效甚微。“当时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他的言论仍含有曲解和嘲讽的意味。”学者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认为。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美国。这一年,是丁龙为卡朋蒂埃服务的第7年。

▲丁龙

▲卡朋蒂埃
主仆友情
卡朋蒂埃人生经验丰富,早年靠巧取豪夺积累财富,晚年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种族和性别平等、动物保护。他与中国人的深厚感情,贯穿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早年来美淘金的华侨,几乎都是在旧金山靠岸,逐渐散播到加州各地。1850年后,卡朋蒂埃在旧金山、奥克兰等地开设的轮渡、桥梁等工程,主要得益于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华工。丁龙抵美不久,便受雇于卡朋蒂埃。在为其服务的30年中,丁龙征服了传说中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将军”,得到信任成为贴身随从和日常事务管家。
美国反华情绪日益高涨。189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排华的“吉利法案”。1894年,清廷再次与美国签订限制华工条约,以十年为期。但在1900年7月22日《布鲁克林日报》的报道中,年已76岁、终身不婚的卡朋蒂埃在纽约参加高级舞会,只带了女管家和华工丁龙。
“卡朋蒂埃以地产大亨、前奥克兰市长、前加州民兵少将身份,能与华工Dean Lung同乘头等舱、同住高级酒店,证明他在晚年形成了一定的平等精神。”中山大学学者陈晓平分析。
2020年4月,长期研究丁龙真实身份的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收到了来自丁龙后人的关键证物。其中有卡朋蒂埃在1907年写给丁龙的两封信。尽管丁龙离美不过两年,但失去丁龙的卡朋蒂埃感觉“很孤独”。他将家乡高尔威(Galway)的一条道路命名为丁龙路(Dean Lung Road):
“Dean Lung路是萨拉托加县最棒、最好的三英里长的公路。我希望你能再来看看。”(1907年9月17日)“我们刚刚上山,在美丽的丁龙路上,去看望威廉森太太。”(1907年11月17日)
在中美矛盾日益激化的世纪之交,作为跨越社会地位的亲密朋友,美国人卡朋蒂埃和中国人丁龙,以一笔捐款推动了哥大汉学系的设立。此事被称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附给校长塞斯·娄(Seth Low)的英文信中,在Dean Lung的名字下面,丁龙工整写下了“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丁龙讲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华浪潮已经引起全美华人的抗议。
“那个有排华法案的年代,中国人不能合法去美国。那么给美国大学捐款有什么意义呢?”出发去台山前,毕业于美国高校比较文学专业的包博士提醒我,丁龙通过自身活动,让美国了解中国,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十二条《议和大纲》上签字,9月7日清廷批准《辛丑条约》。和其他旅美华人一样,丁龙意识到了危在旦夕的国家处境,在当年6月28日,他做出了重要决定:向哥伦比亚大学捐出其几十年积蓄1.2万美元。附给校长塞斯·娄(Seth Low)的英文信中,在Dean Lung的名字下面,他工整写下了“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在丁龙捐款前的20天,即1901年6月8日,卡朋蒂埃已经给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捐款10万美元。
同样给校长写了一封信:
“50年来我从克制抽雪茄、喝威士忌当中节省下来一些钱,凑成一张支票奉呈于阁下,希望用来在贵校建立一个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的系科,命名为‘Dean Lung’汉学讲座;此为无条件捐赠,惟一的条件是不提我的名字,仍保留今后追加赠款的权力。”
信中还说:
“当我想起,中国有几亿人口,拥有巨量文献,这些古老文献堪与世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相比;他们所继承的古代文明,其年代与环地中海文明相颉颃;他们拥有完整的古代法与习惯法;无论美国人喜欢与否,由于命运的安排,中美之间已形成一种紧密的‘邻人’关系,工商业方面的互动将会发展到每年数十亿美元。为增进国际友谊、文化交流,促成双方相向而行,充满自豪感的哥伦比亚大学若不能率先迈出这一步,岂非憾事?”
当天,娄校长十分欣喜,竭力赞成。他本是“旧中国商人”之子,父亲阿比尔·阿博特·娄(Abiel Abbot Low),1833年入广州旗昌洋行,1837年为合伙人,1840年与十三行巨商伍秉鉴合伙开设企业,成为丝茶贸易巨擘。其父去世后,1894年,娄校长同其兄在武昌捐建一座医院。
8月20日,卡朋蒂埃在给娄校长的信中说:
“不必怀疑Dean Lung的身份。他并非虚构,而是真人。我还想说,在出身低微者当中,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拥有与生俱来的绅士风度与高贵品质,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稀有本能。”
“卡氏接着用一大段话表达他对种族主义者掀起排华浪潮的愤慨。从这段自述来看,他捐款设立汉学讲座,有着抵制排华浪潮的动机,同时也给受歧视的Dean Lung以安慰。”学者陈晓平认为。另有1966年物理学家李书华的回忆称,卡朋蒂埃向哥大的首次捐款,即“采用丁龙沟通中国文化的建议”。
1901年8月21日,旧金山《中西日报》评论:“彼工党本厌恶华人之心,欲续行禁华人之例,倘闻嘉滨咑之事,以为如何?”1902年1月6日,卡朋蒂埃追加捐赠10万美元,金额达到21.2万美元。
事后,驻美公使伍廷芳向清廷外务部转达了哥大希望得到中国典籍的请求。1901年11月3日,耗尽心力的李鸿章在生命倒数第4天,仍处理了这一对外交涉事件,将一套《古今图书集成》赠予哥大。
哥大汉学系建系伊始,就走在了世界汉学研究的最前列。第一任丁龙讲座教授夏德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的导师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墙上挂着丁龙年轻时的照片。

▲哥伦比亚档案馆中丁龙的资料。
何以为家
2022年8月的暴雨间隙,黄志荣引着方向,成江将车停在白沙镇千秋里小学的门口。拜祭丁龙(马万昌)墓地的路,狭长、蜿蜒、崎岖、雾气纵横。浓绿的藤蔓弥漫为新的地表,不知下一步会踏在水面还是陆地。
“就是这里。”黄志荣凭着印象,弯下腰,将繁杂重复的树杈挣开一个小口,探头进去,仍是满眼树枝,再往前走,蹲下腾挪,一个字迹模糊的墓碑出现了:“千秋里万昌翁马府君之墓”。
回到1904年,清廷提出要求,对1894年限制华工条约不再续约。但1905年春,美国政府依然派公使来华商议续约。在旅美华人的号召下,席卷沿海城市的“抵美拒约”运动随即展开。
6月27日,因对废除华工禁约的前景感到悲观,以及未能取得美国公民权,丁龙坚决回国。他在香港、广东观望形势发展,看不到希望,心灰意冷之余,选择不再去美国。美国似乎也没有留住丁龙的记忆。
晚清以降,中国留学生入读哥大的人数在所有美国大学中占第一位,诞生名人无数,顾维钧于1905年进入哥大。“这么多哥大中国留学生,当中至少有9个人曾与Dean Lung同时同住一城,却未能形成有关Dean Lung生平的记载。”学者陈晓平感叹。
并且,如果不是确认了丁龙即马万昌,对其离开纽约后的去向问题,或仍是一句“不知所终”。实际上,1905年丁龙回家乡后,生儿育女,买田置地,投资铁路,捐建书室,做了不少事。
“国瑞书室由祠堂改设,丁龙投资,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1982年,书室由另外一户华侨捐资重修,是千秋里村第一所学校。”拜祭前,黄志荣请村里的马阿姨打开了书室门锁,内部空旷,正门前两侧窗头图像花纹,一侧为鲤鱼图,另一侧状似龙。
“花纹明显是取鲤鱼化龙之寓意。”黄志荣说,“鲤鱼怎么样才能跃龙门成为真龙?靠的是书,也就是知识。”“以前,门前院子还有金鱼池。”马阿姨已年过六十,她的曾祖父是丁龙的亲哥哥。
当我问起书室的学生数量,黄志荣说没有史料统计。思绪又回到历史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丁龙一家投资亏空,变卖土地,新宁铁路被毁。解放时,家产已基本卖光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此时,丁龙之子马维硕才向其儿女写了那封吐露丁龙美国往事、成为关键证据的家信。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马维硕对家人三缄其口。“这样的迹象,就是你祖父生前对我所言。”
“他本该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安家……”1905年12月,丁龙回国后几个月,哥大《哥伦比亚季刊》刊登了卡朋蒂埃的一段文字。1918年,卡朋蒂埃逝世。最后几年,他与一只牧羊犬相依为命,向位于广州的岭南大学捐款。
1936年10月,丁龙在家乡逝世。

▲丁龙回到家乡后捐建的国瑞书室。
世纪烟尘
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是确认“丁龙”真实身份的关键人物。他读完那些来自历史的信件后,脑海里有时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晚年的丁龙向儿子交代,有一天去自己曾捐款建立的,以Dean Lung的名字命名的“丁龙讲座”的学校。
2022年7月,丁龙的外曾孙黄畅泉访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在黄志荣向我展示的视频里,久居国外的黄畅泉说一口流利的台山话。陈家基曾站在丁龙墓前鞠躬:“一百多年前,您那极具前瞻性的创举,开了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先河,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一个重要的窗口。”
千秋里村,丁龙长子马士勤及其家人曾居住另一间房屋。地上长有一株杨桃树,据传是丁龙当年手植。历经百年,主干已倒下,侧枝枝繁叶茂。我想起国瑞书室沧桑、失修的窗台一角,已冒出鲜亮的嫩芽。
“丁龙的眼睛透过一个世纪的烟尘在凝视着我们,这是一个有着不死的意志力的民族,我们的心中永怀着不会磨灭的,燃烧着的希望。”哥伦比亚大学华人学者王海龙在一篇文章中如是写道。
▌本文为晶报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30 11:45 编辑

丁龙:美国大学里的第一个中文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创始人

丁龙这个名字,也许没几个人知道; 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许无人不知。110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着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不仅是全美最早的汉学系,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胡适、冯友兰、徐志摩、宋子文、马寅初、陶行知、陈衡哲、潘光旦、闻一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张国焘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的口述实录……
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卑微的广东“猪仔”:丁龙。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北面,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现在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而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哥伦比亚大学知名校友包括全世界大学中最多的97名诺贝尔奖得奖者、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三位美国总统、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20位亿万富翁、26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29位美国各州州长。

一、感人肺腑的传说
最早听到丁龙的故事是很朦胧的,还是在我童年的时候。
它更像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的是很多年以前,在遥远的美国,一个被当做“猪仔”卖往美国做劳工的苦力,被他的主人看中,做了家中的仆人。
这个主人是一座城市的市长,权势烜赫。这个中国仆人勤勤恳恳、人品高尚,博得了主人的敬重和爱戴。他终生未娶,却克勤克俭,积攒每一个银毫子。到了晚年,他已经有了一笔引人惊羡的存款。即将退休之时,他向主人请辞。主人对这个为自己贡献了大半生的仆人恋恋不舍,力挽不能。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承诺:为了报答和感念这位仆人对他的照顾,他愿意倾其所能,为这位义仆做点什么,以了其夙愿。
仆人谢拒。但主人执意坚持,卑微的他,终于剖白了久埋心底的一个宏愿。出乎主人意料的是,他不是申求一笔丰硕的养老金,不是求主人给他开个聊以存身、确保晚年可以遮蔽风雨的小店面,甚至不是求主人资助他回归终年魂牵梦绕的故乡……
他的志愿是:请主人出面把他终生一分一分积攒的血汗钱,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请这所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
当时,他的祖国正是积贫积弱的时候,风雨如晦,江山飘摇,面临列强瓜分和庚子之乱。廉价劳工被当做“猪仔”卖往美国,受尽了凌辱。这个普通的中国仆人怀着一个崇高的愿望,他希望美国人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希望美国人多知道一些中国;这个善良的人相信,文化的交流会促进互相的了解,了解会增进友谊;他相信,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美国,会尊重他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同时,他也深信,促进美国人了解中国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一所美国的名校里办一个汉学系。
他的这个卑微却伟大高贵的梦想,深深地感动了他的主人。
可是这个中国仆人哪里知道,他视为至尊至巨的终生积蓄,哪里能够在美国一所名校里开办一个汉学系?!但为了这愿望,他捐出了终生的积蓄。
主人没有食言,为此,他也几乎倾家荡产,捐出了一生的积蓄。
后来,仆人祖国的最高统治者闻知此事,也深为感动。慈禧太后亲自捐赠了五千余册珍贵图书;李鸿章和清朝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亦都捐助,真的在美国最杰出的大学里办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汉学系!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中文图书数十万册

这不是传说,不是童话,而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史实。
前些年,我撰写美国汉学史的论文,惊奇地发现童年时得知的这个传奇故事,竟发生在我求学并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
东亚系的著名教授、亦师亦友的夏志清先生多次给我补述了这个故事的细节。在夏志清先生的叮嘱和鼓励下,我在搜求爬梳这段与史实相关的资料时,我才感到了把它写出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因为,故事距今仅仅一百多年时间,但大部分资料已近湮没,几无蛛丝马迹可寻。
在夏志清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处、校史博物馆、东亚系、东亚图书馆以及巴特勒图书馆的资料咨询专家的指导和协助下,使我能在近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还原成一段历史的真实。

二、丁龙———我心中的谜
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汉学研究或东亚研究系,都建立在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二战以后,且大多都偏重于实用的目的。

哥伦比亚东亚系大楼
与之迥然相异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它不但是美国最早的汉学系,而且也是完全以注重古典文化精神和人文传统的欧洲模式创建的。这不仅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一以贯之的严谨的办学作风,以及尊重历史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还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创办东亚系时,捐助人卡本蒂埃先生捐助“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资金,足以力敌任何大学的酬金,去邀请全世界最杰出的汉学家加盟。
创系伊始,哥伦比亚大学就派出了最棒的教授去欧洲搜罗人选,其中直接参与其事的,就是后来被奉为“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的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教授,他选中了世界汉学重地德国的夏德(Friedrich Hirth)教授,担当了“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人选。此前,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吉尔斯教授曾先行到哥伦比亚大学,举行了“中国与中国人”的系列讲座。这应该说是美国汉学的最早发蒙,哥伦比亚大学应属美国汉学最早的开山鼻祖。
在我所能搜集到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建系史的资料中,没有一份没有提到丁龙这个名字的,但大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即使提及,也都是一语带过,且交代的是卡本蒂埃将军有感于他的中国仆人丁龙的品格,欣然捐赠“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建立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的事情。
我不满足于此。经夏志清先生的指点,我去东亚图书馆的珍本、善本书库查看慈禧太后赠送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数千卷图书宁静地沉睡在那儿,仿佛唯一的文化信息,在默默地注视着我。
丁龙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卡本蒂埃的身份一会儿是富翁,一会儿是市长,一会儿又是将军?他为什么单单选中了哥伦比亚大学,在这儿建一个世界闻名的汉学系?诸多疑问在我心中盘桓了一年的时间,愈思考愈令我迷惑。丁龙已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我必须寻找他。

三、用颤抖的手翻阅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东亚图书馆的东方学专家聊起此事。她建议我到学校档案处和校史博物馆去碰碰运气。对啊,我怎么没想起这两个宝贝地方呢!
档案处和校史博物馆在哥大行政主楼里,那是哥大人的骄傲。那儿供奉有1754年哥伦比亚大学建校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御手书的羊皮纸圣旨,以及他的御衣及佩剑;那儿还有哥伦比亚大学自建校那天起,所有的重要文献及档案。那儿是哥大的“白宫”。
在那儿,我一定能找到丁龙的,我想。带着异样的敬意,我走进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处和校史博物馆。这幽深的宫殿式建筑充满神圣感的寂静,加上为保护文物和文献特设的幽暗灯光,更添其神秘意味。进入此厅,除了馆方提供的铅笔,一概不能使用其他书写工具。
档案馆没让我失望,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但很遗憾,“丁龙”的名下,只有两页纸的档案:
一页是“丁龙汉学讲座教授”。这个学衔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最高荣誉,迄今只有四位教授荣膺。在这个条目下,介绍此学衔是部分由丁龙所捐,而整个教席却是于1901年由贺拉斯·W·卡本蒂埃惠赠的基金所建;卡本蒂埃184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前身),这项捐助是为了纪念他的中国仆人丁龙而设的;最后列了四位荣膺此学衔的教授名单。
另一页则是早年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发行的一份英文报纸。报纸报道了丁龙捐赠一生积蓄,感动其主的故事。那是一篇社论,丁龙的事迹介绍得很少。

1964年12月2日刊载丁龙故事的旧金山唐人街小报
在这昏暗的巨大厅堂里,怀着虔诚和激动,看着那发黄的历史册页和那惟一的报章,我眼前浮现出丁龙那双执著和期冀的眼睛……丁龙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我岂能甘心!
但这儿的发现给我提供了新的线索,卡本蒂埃是1848年哥伦比亚学院的毕业生。顺藤摸瓜,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关于丁龙的信息。
哥伦比亚大学校史博物馆的副主任戴维·希尔(David·K·Hill)先生热心地替我捧来关于卡本蒂埃的所有文件。骤然间,我像发现了宝藏!捧到我手边的是在筹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期间,卡本蒂埃和哥大校长的全部通信,以及所有关于筹建此系的未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我用颤抖的手翻阅着这些有百年历史的书信和文件,不由得心潮起伏。我忽然意识到,要想寻找丁龙,我眼前的要务已不再是锁定丁龙本身,甚至不再是瞩目于眼前这三摞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

我必须首先弄清楚谁是卡本蒂埃,他一生的经历以及他捐款建汉学系的动力和动机。

我仔细阅读起这些通信和文件,发现卡本蒂埃毕业于哥大的法学院,他长期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当时两任哥大的校长都以尊敬的口吻称他为“卡本蒂埃将军”。他到底是什么将军?档案处和博物馆人员概莫能答。
这一次,东亚图书馆的东方学专家也都一筹莫展了,这毕竟不是亚洲研究的课题。我茫然无绪,这儿似乎成了一个死结。
我极不愿在此停步。既是将军,查找军事名人辞典吧———没有;既是律师,查一下法律及相关人物辞典吧———也没有。那么,何不查查十九世纪美国名人辞书?巴特勒大图书馆大参考阅览室有数千种世界各地出版的工具书,凡能想到的,我都去碰碰运气。没有,没有,没有。
怀着一线希望,我去咨询那儿的专职图书馆学家南茜·费雷兰德(Nancy Friedland)女士。她起初的思路和我一致,当得知一切无功而返后,她以图书馆学和目录学专家的专业态度,直至我都内疚甚至泄气时,仍不懈地寻找。最终,这位敬业且热心的学者没有辜负我,她动用了最先进的电脑网络追索系统,在全国范围信息站里扫描搜寻,终于给她找着了!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加利福尼亚州指南》上,我们最终找到了他的行踪:
贺拉斯·W·卡本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1824-1919)生于纽约,1848年毕业于哥大本科,1850年毕业于哥大法律学院,然后去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闯荡。此时正是“淘金热”最盛的时期,但他没去追随淘金,却在一片处女地上建造了一座城市并命名为“奥克兰”。他自命为市长,相继建造了学校、码头、防波堤、船坞等。后来,他把土地交给了中太平洋铁路公司,他拥有这公司的大量股票。因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国民自卫队服务,他被称为“将军”。

卡本蒂埃先生照片

纽约,1901年6月28日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先生:
谨此奉上一万二千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
您恭顺的
丁龙
“一个中国人”

丁龙捐款信原件

四、让美国人了解我的祖国
随后,从其他的资料上我又得知,卡本蒂埃出生在纽约今天唐人街所在的下城运河街附近,他是一个皮匠的儿子,自幼好学上进,其父竭其所能供他上了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他不负父亲厚望,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为当年的毕业讲演者。在加州,修建贯串全美的铁路大干线时,他接触了大量的华工。此时,正是加州疯狂反对华工、虐待华工的最邪恶的日子。卡本蒂埃在自己的企业和家中雇佣了一批华工。他发现了华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克己奋发的优秀品质。
丁龙就是他所雇佣的华工中的一个。那时,从没去过中国的卡本蒂埃,从他雇佣的华工身上间接地见识了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坦率地说,他接触到的下层人民,较少受到教育却有一颗颗纯朴正直的内心。
丁龙在华工中要算少有的例外。他受过一些起码的教育,能读书和写字,且谨遵孔夫子的教诲。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他做了卡本蒂埃的私人仆人,并负责做饭以及打理日常事务。卡本蒂埃日理万机,繁忙不堪,有时难免发脾气。可是有一件小事教育了他,或者可以说改变了他的性情和世界观。
有一次,他为烦琐的小事着恼,他解雇了丁龙并让他赶快离开。次日清晨,他意识到自己脾气失控所犯的错误:失去了忠仆,厨房锅灶冷清,他预备挨饿。失去了了解他胜过他本人的丁龙,他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麻烦。

但出乎他意料,丁龙依然像往常那样为他端上了早餐。卡本蒂埃深感懊悔,立誓决不再犯发脾气的毛病。丁龙却淡泊地说:他原谅主人,因为他知道卡本蒂埃是个好人;孔夫子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人要忠心,要珍视自己的荣誉。朴实的道理感动了卡本蒂埃,也使他知道了,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有个孔夫子,是中国人。

1889年,卡本蒂埃从加州返回纽约时,丁龙跟随他来到了纽约。在他向丁龙许个大愿,要为他做件事的时候,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丁龙的理由,是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两国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做点事。丁龙并不是知识分子,甚至算不上是个读书人,对孔夫子也知之甚少。但是卑微如他,却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品格感动了人心人性,作出了富贵王公、博学鸿儒都难望其项背的义举和贡献,无怪乎高贵尊严的慈禧太后,位极人臣的总理大臣李鸿章、炙手可热的驻美公使伍廷芳,亦都来称赞和相助。

受丁龙的感动,卡本蒂埃不仅捐助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汉学系,也捐助了大量的钱财给华人聚居地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大学,让他们多买书籍,加强对中华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卡本蒂埃成了慈善家和教育事业的赞助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院和巴纳德女校,他都捐出了巨款。他还不断地追加给汉学系的经费,并捐献了各种名目的奖学金。

五、他像苏格拉底一样……
因为丁龙,卡本蒂埃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他生前曾多次来广东,并向广州的博济医学堂捐款2.5万美元。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如今,在岭南大学医学院的捐款者名单上,可以查出他是当年最早的捐助者之一。
当我打开戴维·希尔先生为我找来的、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文件,卡本蒂埃1901年6月给校长的书信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几行滚烫的字眼:“五十多年以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个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持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说到丁龙的个人品格,他这样写道: “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卡本蒂埃先生与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通信
他热情洋溢地夸赞了丁龙的为人、品性和高贵的人格。他太爱自己的这位忠仆,几乎把他写成了一个完人,甚至把他和享誉世界历史的伟人、哲人相提并论。
在这溢美之词的背后,是当时美国社会反华仇华的时代背景,甚至连哥大的校长在接受了本卡蒂埃的捐款和丁龙的终生积蓄后,还对是否应该接受这个中国人的善款有些忐忑,他曾经写信给卡本蒂埃质询丁龙的身份问题。这激起了这位正直将军的义愤,他激动地回复道:
“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所遇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天生的绅士性格的人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的话,他就是一个。”
同在此信中,卡本蒂埃愤怒抨击了美国人蹂躏华人的暴行,以及国会法案通过迫害华人的不义。
卡本蒂埃在此期间给校长的信中,拒绝了校长愿用他本人名字的好意,坚持汉学教授讲座的荣誉必须用丁龙的名字。其间中国政府通过驻美大员伍廷芳关怀此事,卡本蒂埃毅然指出,必须用丁龙的名义,伍廷芳大臣的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及其官员在名义和道义上的支持和赞助。
最终,清朝政府为哥大建汉学系捐赠了约5000册书,约合7000美元。丁龙捐赠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1.2万美元。———可别小看这1.2万美元,当时别说一个华人仆人,即使在一般美国人家庭看来,这亦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而丁龙的主人,卡本蒂埃将军为了建立这个汉学系一再追加款项。到最后,他为了这个项目追加的款项至27.5万美元。
哥大汉学系是在1901年-1902年间办起来的,这过程,哥大事无巨细都向卡本蒂埃伸手,以至于连慈禧太后赠的书,校方都不愿拿钱去精装,而遣新聘来的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夏德先生向本卡蒂埃要1500美元,将之全部装订好。每牵涉到汉学系的,卡本蒂埃总是慷慨解囊。但在1903年,为建法律学院大楼,校长向他索捐40万美元时,终于将他激怒。

慈禧太后当年捐赠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存放在恒温恒湿环境中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哥伦比亚大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善本书库
可是最后,卡本蒂埃仍然同哥大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永远关怀其东亚研究事业,直至1919年他去世。

六、他的名字永留史册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找寻着丁龙。到如今,对丁龙有兴趣、找寻丁龙的再不是我一个人。但,我们依然不知道丁龙的晚年所终。
有人猜测他在纽约上州高尔维镇的卡本蒂埃的庄园辞世,并埋葬在那里,因为那儿有一条以丁龙名字命名的“丁龙路”,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遗憾的是,我们查遍了当时的公路局和地方志编辑机构,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美国的路名一般都由政府确立而且都有详细的记录,可有关这条路,却连一丁点儿消息都没有找到。我们访问了卡本蒂埃故乡的镇公所和地方志编辑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材料。
当年的人大都去世,我们采访过90岁的老人,据她说,丁龙“发财回家了”。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位老人的观点。
我们还查找了纽约市及纽约州1900年-1920年二十年间死亡人员的名单,也没有找到丁龙的名字。尽管那时美国已经有严格的户口统计制度,但人去世而没有上报的情况亦有发生。
200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校长助理曾经到中国广东寻找丁龙的信息,也没有找到相关的线索。至今,无法确定丁龙是在美国去世还是回国了;至今,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没有发现丁龙的坟墓。
但丁龙和卡本蒂埃捐款筹建的哥大汉学系并没有辜负他们。从建系伊始,这个汉学系就走在了世界汉学研究的最前列。一百多年来,哥大汉学系只有四位教授荣获“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学衔,正说明对这个学衔的要求之高。第一任“丁龙汉学讲座教授”夏德先生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胡适的导师之一。他在胡适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中,是惟一能看懂胡适论文中有关中国上古哲学理论及原文的导师。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甚至有过虚席以待23年以后,才有人重获此殊荣的历史。
哥大汉学系总是聘请独领一时风骚的各各国汉学专家,来激活哥大的汉学研究事业并传经送宝。
1929年哥大汉学系首次聘任了一名中国学者王际真先生。他是一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其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汉学研究更与历史系、哲学系、政治学系、艺术与考古系、宗教系等学科合作,在更宏阔的背景上对汉学进行发掘探讨。在当代,有广大中国读者极为熟悉的夏志清教授,他在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小说研究上独执牛耳;在近代和晚清小说研究领域,新生代的汉学家王德威教授则异军突起,并成为东亚系建系以来第一位出任系主任的东方人,也是哥大建校二百多年以来,第一位执掌汉学研究事业的中国人。
一百年是一个伟大的循环。由丁龙起,汉学研究在哥大的重担又落到了炎黄子孙的肩上。一百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中国已不复是昔日的中国,美国当然也不再是当年的美国。丁龙们的梦和含泪的期冀已有一部分早已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压在汉学家肩上传统文化交流、促进中美间互相理解的担子会稍轻。丁龙无须被人记住,人类的史册上将永远会有他大写的名字。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存在,就是他的业绩被发扬光大的一座巍峨的、恒久的丰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30 17:31 编辑

百度百科记载
丁龙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工
丁龙(1857年-1936 年),原名:马万昌,又名马进隆[4]。男,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工,广东台山人,他于清末被贩卖至美国,19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他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讲座,即“丁龙讲座”,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丁龙讲座”是一个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同时也是全美第一个设立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

中文名  丁龙外文名    Mar Dean Lung[4]别    名  马万昌、马进隆[4]民    族  汉 籍 贯   广东台山白沙千秋里出生日期  1857年12月29日(咸丰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辰时) 逝世日期  1936年职    业   帮佣 主要成就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丁龙讲座”出生地  中国广东台山 性    别  男居住地   美国 中国

人物生平
丁龙于咸丰七年十一月十四日辰时(即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4]。1875年随同伴Mah Jim由旧金山登录美国,在加州哈钦逊将军府中做自由劳工[6]。
1880年,丁龙成为卡朋蒂埃的随从。卡朋蒂埃的脾气很坏。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疯发作,不仅把所有的仆人都打跑了,还对丁龙大发雷霆,并且当场解雇了他。第二天早上,清醒过来的卡朋蒂埃十分懊丧,他意识到自己在一座空荡荡的房子里,不会有人给他做饭了。但意外的是,卡朋蒂埃看到丁龙不仅没走,还像往常一样端着盘子给他送早餐。
卡朋蒂埃向丁龙道歉,并保证要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他问丁龙为什么不走,丁龙回答说:“虽然你确实脾气很坏,但我认为你毕竟是个好人。另外,根据孔子的教诲,我也不能突然离开你。孔子说一旦跟随某个人就应该对他尽到责任,所以我没有走。”
勤勉的丁龙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1888年卡朋蒂埃赚够了银子之后,离开加州返回东部,丁龙追随卡朋蒂埃一起来到纽约,同住于纽约东三十七街108号[6]。
根据高尔威历史协会收集到的材料,丁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对邻居和周围的孩子很友善。他常常到火车站去接客人,途中在村里的商店逗留,买些牡蛎和蛤蛎。
1890年,丁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统计报告中,当时是作为卡朋蒂埃曼哈顿住所中的一员,被称为“华人帮佣”(chinese Help),但是到了1900年,他已经是卡朋蒂埃的一个伙伴(companion)了,地位明显提高。
有一次,卡朋蒂埃问丁龙,对于他这么多年忠心耿耿的服侍,想得到什么回报。丁龙的回答出人意料:希望在美国最好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让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明。
1901年6月,卡朋蒂埃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斯·洛(Seth Low)捐了10万美元,并致信:“五十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省出钱来的,这笔钱随信附上,我以诚悦之心献给您筹建一座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个捐赠是无条件的,惟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要保持今后追加赠款的权力。
丁龙也捐献了自己的积蓄,并在纸条上写道:“先生,我在此寄上12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丁龙,一个中国人。”对于丁龙来说,这即使不是他的全部积蓄,也是他的大部分财产了——按照美国当时的黄金官价,1美元可兑1.37克黄金。
卡朋蒂埃还不忘高度赞扬丁龙的人品“他本该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安家、为家人提供教育而感到高兴,然而,没有任何值得或适合的原因,他被剥夺了在此定居的权利,并被当地的居民动用特权而驱逐——这个特权,是如此不值钱,常常在对付蜂拥而入的流浪者、来自南欧和西亚的杀人犯,以及非洲的难民时使用。虽然他是个异教徒,但却是一个正直、温和、谨慎、勇敢和友善的人。”
当塞斯·洛校长对于以中国仆佣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教席而犹豫的时候,卡朋蒂埃的回信直截了当:“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绅士中,如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他就是一个。”
由于丁龙的关系,卡朋蒂埃多次到中国做生意,获利颇丰。
1918年2月3日的《锡拉丘兹先驱报》的报道中写到“卡朋蒂埃将军在中国呆了多年,回来之后向哥伦比亚大学赠送了礼物。据说他在中国期间,做了多种生意,由此获得了可观的利益。他回到美国的时候怀着对中国的深深敬仰,并热衷于谴责高加索人的缺点,赞美东方人的优点。”
“在返回中国的途中,卡朋蒂埃将军带了一个中国的男仆,并让他待在船上的一个头等舱包房里,这一举动引起了乘客的强烈抗议,但是卡朋蒂埃将军拒绝让他换房。”
1901年8月23日的诺斯·亚当斯抄本(North Adams)中有具体的描述:“在他(卡朋蒂埃)最近从中国回来的一次旅程中,他带着一个中国仆从,并对这个人表示出极大的尊敬,他们两个一起定下一个高级包间,以至于一些乘客提出抗议,要求这个中国人换到仆人们落脚的下等单元。但是卡朋蒂埃将军拒绝让他的仆人离开。他告诉其他乘客,他是这个中国人的秘书,而这位蒙古族的中国人则是一位有名的哲学家。于是抗议平息下去了。此后,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带着极大的敬意看待将军的仆人。”
卡朋蒂埃在1901年7月20日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一封书信中,更为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也不是残酷和落后的中国的辩护者。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艰难。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去更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大约7亿人们的时候了。在我们模糊的概念中,他们似乎只是抽食鸦片、留着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的野蛮的族群或崇拜魔鬼的未开化的人。”
在丁龙和卡朋蒂埃的共同努力下,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就此开始起步,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因此成为美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汉学系之一。
清政府听到丁龙倡议建立汉学系和捐赠的消息之后,慈禧太后捐赠了包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在内的5000余册图书,价值约合7000美元;李鸿章和清朝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都有捐助。
卡朋蒂埃终身未婚,1918年去世。他不断回馈母校,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奖学金,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都是受惠者。卡朋蒂埃不断追加对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经费,几乎是有求必应,他追加的款项最后达到27.5万美元。

晚年回国
马万昌于1905年从美国返回家乡,于1936年10月在家乡逝世。马万昌在家乡先后为两个儿子以及其兄弟盖了四所楼房,购买了田地与新宁铁路的股票,在香港投资,算是村里的有钱人。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马万昌投资的新宁铁路被毁,投资血本无归,香港的产业也被居心不良的同乡吞没,从此断了家庭经济来源,不得不变卖家中土地。到解放时,家产基本卖光,因此家庭成分被评为贫农。
马万昌育有二子四女,大儿子士勤,二儿子士筹(维硕,1907年出生)。其中维硕又育有二子五女,其后人大多居美国。

人物贡献
丁龙克勤克俭,积攒每一个银毫子。到了晚年,他已经有了一笔引人惊羡的存款。他请主人卡本蒂埃出面把他终生一分一分积攒的血汗钱,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请这所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丁龙捐赠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1.2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家庭,也是一笔巨款。而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受丁龙的感动,卡本蒂埃不仅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帮助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汉学系,也捐助了大量的钱财给华人聚居地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大学,让他们多买书籍,加强对中华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卡本蒂埃成了慈善家和教育事业的赞助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院和巴纳德女校,他都捐出了巨款。他还不断地追加给汉学系的经费,并捐献了各种名目的奖学金。
因为丁龙,卡本蒂埃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他生前曾多次来广东,并向广州岭南学校(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医学院捐款25000美元,由林安德医生(Dr. Andrew H. Woods)监督使用。(岭南大学基金会藏Copy of the Last Will of Horace W. Carpentier)这笔钱被用于购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岭南学校校园内所建的一座建筑,用作岭南学校医学院,改名为卡朋蒂埃堂(Carpentier Hall)。后来,卡朋蒂埃堂改为岭南大学女生第一临时宿舍(又称“旧女学”,区别于“新女学”即“广寒宫”),建筑至今尚存,地址门牌为中山大学东北区378号。
后来,仆人祖国的最高统治者闻知此事,也深为感动。慈禧太后亲自捐赠了五千余册珍贵图书;李鸿章和清朝驻美使臣伍廷芳等人亦都有所捐助。

书籍记载
近代中国史学泰斗记述了的来历。原文见钱穆著《中国史学发微》《略论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例》。272-273页。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为国史馆复刊第一期作):
〝百年前山东有一华侨,名丁龙,居纽约。林肯总统时代,一将军退役后一人独居。雇一男仆,治浬家务。但此将军性好漫骂,仆人辄不终约而去。丁龙亦曾为其家仆,亦以遭骂辞去。后此将军家遭火灾,独居极狼狈。丁龙闻之,去其家,愿复充仆役,谓其家乡有古圣人孔子,曾教人以恕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将军遭火灾,独居,余曾为将军仆,闻讯不忍,愿请复役。此将军大叹赏,谓不知君乃读书人,能读古圣人书。丁龙言,余不识字,非读书人,孔子训乃由父亲告之。将军谓,汝父是一读书人,亦大佳。丁龙又谓,余父亦不识字,非一读书人。祖父曾祖父皆然。乃由上代家训,世世相传,知有此。此将军大加欣赏,再不加骂,同居相处如朋友。积有年,丁龙病,告将军,余在将军家,食住无虑,将军所赐工资,积之有年。今将死,在此无熟友,家乡无妻室,愿以此款奉还将军,以志积年相敬之私。丁龙卒。此将军乃将丁龙积款倍加其额,成一巨款,捐赠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一讲座,名之曰“丁龙讲座”。以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为宗旨。至今此讲座尚在。但余居北平教读北大、清华、燕京三大学,教授多数以上全自美国留学归来,亦有自哥伦比亚毕业来者,但迄未闻人告余丁龙事。及余亲去美国,始获闻之。〞

丁龙讲座
通常美国大学里设立的所谓“讲座”,多为纪念性质,一般由私人捐助巨款,由此生息,然后以每年所产生的利息所得,作为该“讲座”教授的酬金。这样的“讲座”当然不会轻易设立,比如“丁龙讲座”。
哥大设立“丁龙讲座”,是为纪念一位名叫丁龙的中国人。
丁龙讲座”的首位教授是哥大的夏德先生。哥大“汉学”研究成绩斐然,夏德教授应该与有功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丁龙讲座”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人物评价
“一个与生俱来的孔子追随者,一个行动上的清教徒,一个信仰上的佛教徒,一个性格上的基督教徒。”(卡朋蒂埃
“Dean Lung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将军,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仅仅是众多美国第一代华人移民中的一个,他捐出来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贡献了他的视野和理想。我们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与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话的方式。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一种视野,同时重新认识并嘉奖这样的个人,肯定他的贡献,让世人知道并记住Dean Lung的名字。”(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保罗

发表于 2023-1-3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创始人丁龙故事!
发表于 2023-1-30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遨翔天地间老友: 丁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创始人  下午好
发表于 2023-1-31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23-1-30 12:17
百度百科记载
丁龙一个普通的美国华工
丁龙(1857年-1936 年),原名:马万昌,又名马进隆[4]。男,一个 ...

谢谢老师转载宣传。
发表于 2023-1-3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分享!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9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