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107|回复: 3

[文化]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鸣啸
  
    潘鸣啸(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当代社会民主运动、民工、就业等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或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
代表作品:《失落的一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潘鸣啸出任在香港成立并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杂志《神州展望》法语版及英语版。著有《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101月,45.00)
    潘鸣啸作为主攻中国当代史的著名汉学家,他对知青问题的研究可谓入微,有人因此亲切地称他为"法国老三届"。对一个"法国老三届"而言,要写出一部关于知青问题的严肃学术性著作,资料方面的困难无疑最大。为此作者运用社会学考察方法和原始资料,做了大量的访谈、疏证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关于中国上山下乡知青的资料。通过接触在香港的"知青"访谈,他"决定放弃原来关于当代儒学再评价的研究,而将上山下乡运动列为我的论文课题。马不停蹄,潘鸣啸我开始安排进行各种可能的访谈,大量阅读文字资料,从中国的报章杂志到知青文学,从官方的政令文件到西方学者的报道评论,全面铺开。"10多年的研究有了这本内容详尽、资料丰富、对中国上山下乡运动做了全方位研究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小萌说:"潘明啸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国发表知青问题论文的西方学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并且从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学者,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研究知青问题为己任的西方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评价说:"本书对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动因不仅在经济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论述之广泛,分析之深入,构成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潘鸣啸说:"我自己不喜欢宣传,也不喜欢反宣传,我只能尽量客观地讲,但客观地讲需要很多资料,而且你要将这些资料拼起来,才能比较接近真相。''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作品介绍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下放到农村去。据统计,1968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1700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揭示了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20多年(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作品目录
引言
几个词语的诠释
运动提出的几个问题
研究的资料来源
直接的资料来源
间接的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动机
第一章意识形态动机
培养革命接班人
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缩小"三大差别"
第二章政治动机
降伏红卫兵
加强毛泽东的"魅力领袖"式威权
第三章社会经济动机
积极的动机:发展农村及边疆地区
消极的动机:解决城市就业及人口过剩的问题
第二部分上山下乡运动的始与终:下放知青政策的演变
第四章掌管实务的领导与意识形态领袖:前奏(1955~1966)与插曲(1966~1968)
低调的开端
"大跃进"失败后的加速进行
制度化及长期计划化
矛盾及保留态度
"文化大革命":下乡中断与自发回城潮
第五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68~1976
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大军出发了:1968~1969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运动的重整及重新发动:1973~1976
第六章末日的必然来临:1977~1980
1977:华国锋无能为力的继承愿望
1978:从犹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确定
1978年底~1979年底:群众的抵制与政府的坚持
1980:运动终结
1979~1980:回城及就业问题
恢复高考:部分知青的救命稻草
第七章上山下乡运动阴影下的20世纪80年代
知青办销声匿迹与经费清理问题
"留在沙滩上的小虾"安顿在当地
再来一次下乡运动?
如何计算插队知青的工龄
第三部分上山下乡生活实录
第八章沉重的启程
动员工作
选择下乡地点
载歌载舞伴以哭天抹泪的启程
第九章物质困难及精神困顿
难以适应农村生活条件
难以融入农村社会
群组的社会身份及认同问题
个人的发展与前途问题
第四部分社会上的抵制
第十章社会控制制度
第十一章消极抵制及其结果
异端言行,违法乱纪及另类文化
各自逃命及其后果
第十二章公开抵抗
一个时代终结带来的震荡
1978~1979:当权者与社会的较量
第五部分总结:历史上的"运动"
第十三章社会经济方面的总结
减轻城市压力问题
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第十四章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总结
作为政治赌注的下乡运动
意识形态上准备达到的目的
结论
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还是一场政治运动?
国际间的追随者及同行者
上山下乡运动与魅力权威的局限性
乌托邦思想的告终,社会力量的再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20-10-1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遨翔天地间老师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0-10-17 09:17 编辑

     该书作者运用社会学考察方法和原始资料,做了大量的访谈、疏证工作。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源自1968年,从一九五六年起上山下乡就和解决失业“结合”起来了。      一九六三年周恩来计划十八年内动员三千五百万知青下乡。上山下乡乃是政府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解决失业之策。从1958年起报章就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记得中学毕业时老师组织座谈,让我们表决心,即”一颗红心,两个准备” ,进不了大学就上山下乡当农民。当时的先进人物有河北宝坻邢燕子1958年中学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江苏省盐城董加耕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可以这样说,1968年的知青运动是早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扩大和发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一九八0年被终结,是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抵制与抗争,包括农民的消极抵制,在一九七九年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促使政府最终放弃了这场运动,再加上中央已决定对越自卫反击,如果云南边境地区发生大规模社会冲突,就很不利于开展自卫反击战,综合各种因素中央迅速解决云南知青返城问题,直接中止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一九七八年李先念说:“国家花了七十亿,买了四个不满意。”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但是为了社会安定,媒体在宣传上还得让知青认为在广阔天地得到“宝贵的再教育”。副总理纪登奎明确表述高层共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宣传下,做到不下。不宣传上山下乡就不能安定,就要乱套。”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0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