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417|回复: 30

哈尔滨市街路起名都有啥说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街道名称的形成,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更映衬着城市的百年沧桑。在我省第二次地名普查中,专家经过走访调查,收录了哈尔滨一些街路名的来历,更探寻到了城市特色的地名文化起源。26日,专家向记者讲述了哈市以第一个出现的机构命名的街路的故事,虽然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街名已经消失,但却为城市留下了历史的美妙印记。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友谊路原称警察街

  因在此设了第一个警察局

  哈市的友谊路作为沿江景观大道,是哈尔滨市民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街了,但对于其名字的由来却少人知道,专家经过对地市街路名字的普查,找到了这条街名字背后的故事。

  据专家介绍,今天的友谊路可谓历史悠久,1900年就形成了。“当时的友谊路是城市里的一条主要通道,每到夏季,人们从这条街穿行来到江边游览度假,知名度非常高。该街路的第一个名字叫警察街,是由于1899年沙俄在此设置了第一个警察局而得名的。当时一直用俄文命名,直到1925年才改为中国街名。”

  那么,警察街又怎么改名友谊路了呢?专家告诉记者,1955年,警察街上建了中苏友谊宫,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警察街被改名为友谊路。1968年,友谊路又曾改称反修路,1973年又恢复了友谊路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江街原称炮队街

  因沙俄炮兵部队驻扎此街

  提到哈市通往松花江边主要街路之一通江街的名字由来,许多人都会说是因为该路通往江边而得名。但经过搜集和调查,专家发现通江街的名字是后改的,并不是其最开始的名字。

  据专家介绍,通江街是1903年形成的,因当时有沙俄炮兵部队驻扎此街,被命名炮队街。1925年,炮队街成为通江要道被改称通江街,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方街原称账房街

  因当时该街有个账房

  哈市南岗区的上方街身处城市中心,虽算不上哈市著名街路,但却是哈市历史上较早形成的街路之一。

  专家说,上方街于1898年就形成了,其东南起自邮政街,西北截至铁路街。因为当时沙俄在该街设了一个账房,该街得名账房街,账房在旧时是一些机构或有钱人家中管理银钱货物出入的处所。1925年,账

  房街又更名为上方街,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园街曾称医院街

  因该街上开办了第一家西医医院

  颐园街1号的建筑让哈市颐园街远近闻名,而对于这条街名字的由来,专家经过普查,发现了其背后的故事。

  据专家介绍,颐园街是在1901年形成的,当时该街上开办了哈尔滨第一家西医医院——中东铁路中央病院,被命名为病院街。现在的哈市南岗区颐园街37号,就是中东铁路中央病院的旧址。后来病院街又改为医院街,1925年改称为颐园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游街原称商务街

  因街上建了最早的商务俱乐部

  道里区的上游街因为靠近华丽时尚的中央大街,一直是哈市颇为繁华的区域,其街名也因当年的繁华而得名。专家告诉记者,1903年上游街形成之初,整条街上商铺众多,集市热闹,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此,也有很多异国物品在此交易,所以最早这条街被称为西商市街,后又称为外国头道街。1925年,沙俄在这条街上建立了哈市最早的一家商务俱乐部,所以街名改称为商务街,直到1959年,该街因处松花江上游被改称为上游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头道街原称监狱街

  因西端街口对着沙俄监狱

  在我省第二次地名普查中,专家发现,如今的道里区西头道街最早的街名叫监狱街。

  专家告诉记者,西头道街是1903年形成的,因街路的西端街口对着当时的沙俄监狱,所以被命名为监狱街。1925年,该街改称中国头道街。1959年,哈市统一按序排列命名街路,因该街在尚志大街西侧,所以最终改称西头道街,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霁虹街原称军官街

  因沙俄在此设军官学校

  提到道里区的霁虹街,许多人都知道该街是因霁虹桥而得名,但专家在普查中了解到,霁虹街最初的名字叫军官街。

  据介绍,霁虹街于1903年形成,当时因为在该街设立了沙俄军官学校,该街被称为军官街。1931年,该街因霁虹桥桥名改称霁虹街,但1968年,该街改称继红街,1973年该街又恢复了霁虹街的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河字片”的前世今生  曾是俄侨居住区

  哈尔滨道里区的“河字片”,当年竟有这样绕口的名字。实际上,这些街路名称都来源于俄文音译。日前,记者从省地名档案馆了解到,在近百年以前,哈市“河字片”区域曾是俄国侨民的居住村落,不仅十几条街都用俄文起名,街路两侧也都是俄式建筑,还建起了俄侨小学、东正教堂和面包厂,一片异国风情。今日,本报就带您探访“河字片”的前世今生。
  
  何家沟原名正阳河

  “河字片”因此而来

  河广街、河江街、河梁街……哈市的街路中,“河字片”街路算是较有名的地带,在此次地名普查中,专家就此处的街路名来源进行了探究。

  记者了解到,哈市“河字片”最早叫正阳河居民区,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居住的人都靠打鱼、割羊草、赶马车等为生,因为没有房子都是空地,所以他们在此处自己盖上土坯房、板棚房,逐渐形成了一个住宅区域。


  史料记载,当年的正阳河位置是在“苇塘沟河(即运粮河)以东,自东南来注之”。其源头和流向是“正阳河出双城厅东北正红旗二屯,北注混同江(即松花江)”。专家表示,此记载说明正阳河就是现在的何家沟。上个世纪初,在正阳河入江口东北1.5公里处,逐渐形成村庄,因在当时的埠头区也就是现在的道里区,村庄是在正阳河方向,所以将这个村庄称为“正阳河”。而后来,这条河流改称何家沟,正阳河则成为居民区的地域名称,也由此衍生出了现在“河字片”的街路。


  专家告诉记者,直到1920年3月16日,俄国在哈尔滨的代理人霍尔瓦特下台后,许多长期居留在哈尔滨的俄侨开始纷纷离去。1925年,这一区域内的十几条俄文街路名均改用中文以“河”字头取名,形成了老百姓常说的“河字片”,大部分街路都沿用至今,近几年“河字片”附近的新增街路在命名时,也都用“河”字头来命名,包括河松街、河柏街,以及河松小区和河柏小区。


  曾是哈市最大俄侨居住区


  名叫“沃斯特罗乌莫夫村”


  此次普查中,专家发现,“河字片”区域最早的街路名字竟都是俄文名,原来,这里当时竟是哈市最大的俄侨居住区。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便聚集在正阳河这一住宅区内。1921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以时任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姓名命名,在正阳河这一区域建立了“沃斯特罗乌莫夫村”,形成俄侨生活的区域。他们有的是祖孙几代在此居住,有的是在此工作学习……后来,一些没有路名的街路被命名俄文街名。像现在的河江街过去叫“沃特利夫那牙街”;河梁街起名为“不利给力那牙街”;河洛街称为“多罗斯夫卡牙街”。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品莲花 于 2016-8-22 11:23 编辑

     那时街路都有俄文名

  小学教堂面包厂齐全

  “河字片”在作为俄国侨民居住区时,不但建筑风格极具异国风情,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也是应有尽有。记者了解到,当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在“河字片”区域规划了几十条街路,都以俄文和俄国人名字来命名。

  以河图街为例,河图街当时的俄文名为“关达基街”。关达基是俄阿穆尔总督,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就称这条街为关达基街。1925年,此街改名为河图街。专家告诉记者:“当时,这些街道两侧是独门独院的俄式板夹锯末的板房,周围用木栅栏围成小院,形成了俄式建筑风格区。在这里居住的俄国人多是养牛业者或小商贩。”

  居住人群形成规模后,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也陆续发展起来。据专家介绍:“1922年,俄国侨民在多罗斯夫卡牙街(现河洛街)建立俄侨小学。这是当时正阳河区域唯一的一所小学。1923年7月,俄国人在河图街上建成俄东正教堂圣伯里斯教堂。同年,俄国人又在河鼓街开办了‘阿·阿·敖连尼科夫’面包厂。到了日伪时期,有日本人在此经营木材株式会社、有俄国人办阿穆尔酱油厂。同时,也开设了几家食杂店和餐馆、肉铺、药房等商服业。”

  专家介绍,解放后,政府建起了哈木材公司、龙江木器厂、铁路制材厂,正阳河酱油厂。1983年4月17日,河图街一带发生特大火灾,后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建设,企业西迁,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地区陆续建起了楼宇和现代化小区。如今,这个片区已经是城市交通的命脉,松花江公路大桥江南部分在该区域内、二环快速干道也从该区域穿过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1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