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938|回复: 1

[文化] 关于格律诗对仗(转中华诗词学会,作者:钱明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当前律诗中精品很少,问题出在对仗上。当前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
、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
、过于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
、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
、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
1.蜂腰格: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它通常见于五言律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其格)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如:杜甫《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王力在《近体诗格律学》中说:“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多到四联都用,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这时颔联不用对仗。”现今,我们提倡改革创新,王力的话和杜甫等人的对仗实例,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2.偷春格“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
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 宋沈括《梦溪笔谈》论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诗,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也说:“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而先开也。”其实初唐时期已有此体,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采用呢?
3.藏春格、藏春格是指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
如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仇兆螯说:“此诗上四散行,下四整对,亦“藏春格”也”(《详注》) 现今的律诗中,这些变格很少看到,原因是怕运用这些变格,遭人诟病。我们认为前人可以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只要在诗题后面的括孤内注明是什么格就可以了。
、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首先我们要提倡多用宽对。 由于工对的范围很窄,近体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少,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再者,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等。所以我们提倡多用宽对。 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他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我们研讨与学习,试举例如下:1.有一种是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
如: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以上加“·”者,词性各不相同。
2.有一种超乎宽对,令人感觉似对非对的对仗
如: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送贾阁老出汝州》
“五马”与“二毛”是工对;“贵”、“侵”,词性虽不同,但都是谓语,亦可算作宽对,唯“人生”是名词;“莫受”是副词加动词,这两个词性是不相对的,但这两个不相对仗的词,却有使对仗一气贯下,流动之感,所以也算宽对了。
3.有一种对仗,仅前二字相对者
如: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日暮》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
此两联仅首两字,“黄云”与“白水”,“菱熟”与“蒲荒”相对,其它完全不对。杜甫却能大胆开拓,用这种似对非对的对偶句,使诗意流畅,毫无窒碍。
4.还有一种以疑问句作对仗,常常是似对非对
如: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寄高三十五书记》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观兵》
5.有杜律中有的对句甚至只有一字相对者
如: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寄邛州崔录事》
此联唯“有”“无”两字相对,因为此二字处于五言第三字的显要位置,它们的对仗使句子不对而觉其对。
6.有一种是语法结构不同,也作对仗的
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何在”是宾语前置;“欲狂”是动宾结构。杜甫律诗中有这么多种多样的宽对,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杜诗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也许正是潜心于诗味而并不计较词语上的“小节”之故。侯孝琼教授说:“杜律正是有如此众多的宽对和似对非对的对仗句式,使得杜律能曲折尽意,既守“法”而又不为“法”所拘缚”。此话诚然。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载:“尹文端公”(继善)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袁枚讲的所谓“现成语”与“非现成语”,用现在的语法术语讲,“欲雨”是动宾结构,而“新秋”是偏正结构;“欲”是动词,“新”是形容词,词性不对,结构亦不对。袁枚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对仗不能太刻板,他是提倡写诗不受拘束,直抒性灵的。纵观格律诗的发展史,唐、宋名家的对仗,得其天分,于自然中求工稳,并不斤斤计较于个别词语的严格对仗。到北宋末,诗论家开始注重律诗的对仗,明清时期对律对更多讲究,于是对仗日趋工整。实际上诗歌的对仗,贵在巧妙工稳,既要靠才思的敏捷,又要靠学问的丰赡,以自然能工为最佳,若字字拘泥,就不活泼了。当前有些人写诗,底子薄,功力不足,为了追求对仗工整,东拉西凑,以致写出来的诗板滞晦涩,读之味同嚼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杜甫律诗的对仗艺术和技巧,放宽律对的要求,写出真正、高品位的好诗来。其次在对仗中尽量多用反对。正对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道理的对仗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6 收起 理由
移不动联不通 + 4 赞一个!
吉翁 +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8-1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0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