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5256|回复: 30

[文化散论] 冀州的衣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2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9-22 05:35 编辑

发表于《中国网》
                                 冀州的衣食住行
                                              【冀州生活习俗(1)】

                            冀州的衣着
      河北省冀州市人们的衣着是不断变化的。从衣着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状态。
     冀州市民2012年的人均衣着支出,由1988年的35元增加到1045元。增长了29倍。

衣着变化情况
       1.服装。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冀州境内只有少数富人衣着讲究,着长袍马褂,冬天有皮袄。
      一般人,服装多为短袄长裤。袄,即上衣,女人的带大襟,从脖领处至右臂下缀铜扣或结蒜疙瘩扣。男人的单衣、棉袄均为对襟,蒜疙瘩扣子从脖领处直至上衣下端,一般是5个扣。男人的长袍,带大襟。
      裤子,即下衣,包括单裤、夹裤、棉裤,不分男女。都是在裤裆上面缝半尺宽裤腰,用布腰带扎住,俗称“捻裆裤”。婴幼儿的裤子,将裤腿和袜子缝在一起,为“连脚裤”。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白色或红、蓝花条格,儿童和年轻女性也有穿红、绿等颜色的。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60年代后期,青年男女喜穿草绿制服。70年代,春秋穿着绒衣、绒裤、秋衣、秋裤的渐多。80年代以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服装样式、颜色趋向多样化、时尚化和名牌化,蝙蝠衫、筒裤、喇叭裤曾风靡一时,西服、休闲装、运动装、牛仔裤、健美裤、夹克、羽绒服、大衣、风衣、旗袍、套装、T恤衫、文化衫、裙装等款式不断更新。毛衣、毛裤、皮衣、皮裤、羊绒衫、羊绒大衣亦广为流行。童装向套装发展,上缀动物、花卉、几何图形、卡通等图案,美观多样。
       2.鞋袜。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冀州境内人们普遍穿着的鞋,男人多为两片合成“双脸鞋”。鞋底分千层底、毛边底。布料颜色多为黑、靛青、深蓝。年轻女子多绣花其上。中、老年人,冬天穿着“双脸”棉鞋、毡窝。年轻人多穿“五眼鞋”和方口鞋,左右认脚,不可换穿。60年代末,始有塑料凉鞋。70年代后,逐渐穿着皮鞋。80年代以后,人们穿的鞋多种多样,按用途分,除日常所穿外,还有拖鞋(棉拖、凉拖)、雨鞋、旅游鞋、运动鞋、雪地鞋、休闲鞋、马靴;按鞋底种类分,有平底、坡跟、半高跟、高跟等。
      袜子,以前,人们仅在寒冷季节穿袜子,多系双层土粗布做的筒袜,有单、棉之分。袜底及后脚跟系数层布铺衬,以双线密纳。另有线袜,有高筒和低筒之分。50年代后,机纺棉线针织袜兴起。60年代以后,布、棉线的袜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色维尼纶线袜、尼龙袜替代棉线袜。80年代以后,锦纶丝长袜、筒袜、连裤袜、纯棉袜流行。90年代以后,出现五指袜、毛袜,等等。
       3.帽冠。清朝时,男性留辫子,不戴帽子。民国初剪辫子后,在富家子弟、公职人员、青年学生中,开始留发并戴礼帽,寻常百姓的中、老年男人扎蒙白羊肚毛巾,如山西大寨陈永贵、河北吕玉兰那样,或者戴瓜皮帽、帽垫、毡帽;中、老年女人扎蒙方形的布头巾,俗语称为“单子”,或者戴一种“老太太帽”。已婚女子挽髻盘纂,戴网罩、插簪子。抗日战争时期,成年女子始罩腊染花蓝布巾。50年代至70年代,人们戴工人帽、军帽,冬季戴棉帽及栽绒帽。70年代后,中年男性多戴军便帽或鸭舌帽,女性流行各款式绒线帽,各式围巾也兴起。老年妇女除蒙头巾外,又兴起毛线编织圆帽。

衣着质量数量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冀州境内人们衣服的面料,只有少数富人是用“洋布”、 绸缎。广大劳动人民都是自织的土粗布。衣服均由手工缝制。
      新中国成立后,衣服、鞋袜面料变化较快。20世纪50年代用“洋布”、细布、咔叽布;60年代时兴平绒、条绒;70年代以后多为的确良、涤卡、人造棉、维棉、呢子等;80年代以后,高档毛呢、毛哔叽、高档化纤混纺、毛料,等等。
      鞋,以前都是用土粗布自己做;60年代后,逐渐由做到买,除布鞋外,有了塑料鞋、人造革鞋、胶鞋、皮鞋,等等。
      7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服逐渐由自己做,变为购买。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冀州境内人们衣着的数量,是“穷人衣穿四季,富人四季穿衣”,即只有少数富人“夏有单,冬有棉,春秋夹”。而广大贫苦的劳动人家常是一年一身衣服,冬为棉,夏为单,春、秋凑合。且一件衣服一穿就是五六年。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孩子)穿新,二(孩子)穿旧,老三(孩子)穿的露着腚”,就是很好的写照。有的人另有一身较好的衣服,只有过年、过节、出门、赴别人婚礼等时,才舍得穿。有的人自己没有身像样的衣服,若去相对象或参加别人的婚礼,得找人借。
      曾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县和公社(现乡镇)的干部们(因其他人搞不到),争相穿用日本产尿素包装袋做的衣服。将日本产的尿素包装袋(白色)洗干净,做成褂子,或染色后做成裤子。上面还隐约看到“日本”“尿素”的商标字。刚开始时,是不花钱,白要;后来,经营生产资料的部门要一点钱。每个袋0.5元。两个袋可做一件衣服(褂子或裤子)。
70年代以后,人们衣着的数量,大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每个季节的衣服,每人都有若干套,而且都是比较时髦、比较新的的。稍微过时就不穿了。

衣着注意事项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是,因为科学、公德等因素,在衣着方面,还有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
       1.冬深(色)夏浅(色)”。是说冬季要穿着深颜色的衣服,如黑、蓝等色的;夏季要穿着浅颜色的衣服,如白、灰等色的。这是科学的:深颜色比较吸光,利于保暖;浅颜色不爱吸光,比较避暑。
      2.“春捂秋冻,少得杂病”。是说春末时节,不要一感觉天气暖和,就急于脱冬装,换夏装;秋末时节,不要一感觉天气凉了,就急于脱夏、秋装,换冬装。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春末和秋末时节,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如果急于换装,容易使人感冒。春捂秋冻,就能减少感冒、着凉闹肚子等疾病。
       3.在死了人的家中,或者到殡仪馆参加吊唁,忌穿着鲜艳多彩的衣服。因为,那样穿着,不礼貌,不适应悲哀的氛围。
       4去作客、参加婚礼、在众人场合等,忌光膀子或只穿背心、裤衩。因为,那个样子,不严肃,不庄重,不文明,不适合当时氛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10 收起 理由
荷塘芬芳 + 5 大赞!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2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的衣着都有着明显的变化。感恩于社会的进步,不过很少有人向您这样做过正式统计。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9-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9-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9-2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介绍!久仰了!
海底珊瑚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9-2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9-2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的介绍!看你的文章,真的长见识!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评分、加精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春菊 发表于 2014-9-22 09:58
国人的衣着都有着明显的变化。感恩于社会的进步,不过很少有人向您这样做过正式统计。

谢谢关注、评论、肯定!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4-9-22 16:17
发帖加5分

谢谢加5分!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8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