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377|回复: 24

[文化散论] 我为洛阳文庙找到新证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文庙今天我又找到了说明文庙初建新证据,有俩排位为宋代文儒,这说明了文庙在宋代已经确立,估计还要提前年代,有待进一步考究佐证。
作品类型:原创

今天我刚照的洛阳文庙佐证,为洛阳文庙提前到宋代,是很好的依据


先儒孙奇逢之神位

明末奇才孙奇逢
      孙奇峰(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人。又称孙征君、夏峰先生。后迁居河南辉县夏峰村讲学,是当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的理学大家,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明末清初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中,孙奇逢的一生极具传奇。
少年一侠士
    《清史稿》记载:“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这句话的大意是:孙奇逢年轻时就有豪爽的任侠之气,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很严格,有经邦济世的学问,很想在世上成就一番功业。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奇逢十七岁,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后父母故去,在家丁忧,来尽孝道,丁忧之后,与定兴的鹿善继讲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渐渐大了起来。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朝政极其黑暗,在与朝廷腐朽势力的严酷斗争中,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因党祸被捕入狱。孙奇逢、鹿善继平时就和三人机缘相投。这时鹿善继以主事的职务,协助大学士孙承宗主持辽东防务。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孙奇逢想到利用这个关系来救三人,就上书孙承宗,责以大义,请求施救。孙承宗想借入觐机会面陈皇帝,而这个计划未来得及实施,左光斗等人已死在厂狱。魏忠贤又诬陷左光斗等人家中藏赃逾万,还要追究家属。孙奇逢与鹿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在士民中募集资金代家属还清,左光斗等人的尸骨才得以还家。孙奇逢因自己这个主持正义的义举,声名远闻遐迩,与鹿正、张果中被世人称为“范阳三烈士”。
    明末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搞军事化管理,保证了安全和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奇逢弦歌不辍,潜心濂洛之学,形成了从者和睦,家庭和气的局面。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孙奇逢正在新安水乡避乱,看到社会的动荡,心中不安,于是就让自己的二儿子奏雅以大顺政权的名义写了一张告示,罗列若干内容,严禁恶棍豪强抢掠,四处张贴,结果地方复归安定。
中年一征君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统治日益稳固。在京畿地区,满清贵族圈地的时候,奇逢之地也被圈走,他就只好留下长子立雅守着祖宗庐墓,自己渡河,止于苏门百泉,那里是宋代邵康节、元代姚枢、许衡等人讲学的地方,在那里安家,也符合奇逢志趣。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国子监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代的许衡、吴澄,举荐奇逢到朝廷任职,奇逢以病辞。其实,这已不是孙奇逢第一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了,孙奇逢少年时已誉满江湖、名满天下。从25岁起,就被明崇祯皇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清朝曾先后11次征召(故称征君),他们想让孙奇逢入仕为自己的政权效力,但都被孙奇逢以种种理由加以推辞。
    其实,按照孙奇逢早年的性格,他并不是真不想入仕,毕竟在封建社会中,入仕做官是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的主要途径,究其不想出仕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员党争,如果冒然出仕,既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还可能被别人所害;二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起义起家,为它服务又不符合自己忠君的儒家思想;三是清朝想利用孙奇逢在知识分子中的声誉,来稳固统治,而孙奇逢恰恰在容城时参与过反清斗争,为清朝服务也不合自己心思。这就造成了孙奇逢既想为国家服务,但为了声名、为了气节,又迈不出这一步的矛盾心理。这一点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露自己的心迹很相似:“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矣?。”
    当然,不入仕,不做官,并不代表无所事事,无所作为,顺治九年(1652年),工部郎中马光裕买下了辉县夏峰的一些田庐送给了孙奇逢,孙奇逢便将这些田庐做为教育基地,率领弟子过着边讲学、边躬耕的生活,全国各地学者听说这件事,纷纷来投学。康熙二年(1663年),另一位大思想家顾炎武,不远千里来到辉县造访孙奇逢,两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辉县夏峰村日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中心。
孙奇逢旅居夏峰后的心境是:身在江湖,心忧天下。要做的一件大事是:专心学问,著书立说。
老年一鸿儒
    少年的无畏,中年的历练,迎来了老年人格和思想的升华。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的主体仍然继承了宋元理学,初学陆九渊、王守仁的学说,晚慕朱熹学说,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但又有许多创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试图调和理学中两个派别的观点,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孙奇逢著作等身,有《汉易大旨》五卷、《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其中《汉易大旨》、《四书近旨》等著作被纪晓岚将其收集到《四库全书》中。孙奇逢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于他的文人很多。新安魏一鳌、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跟随他学习最早。睢州汤斌、登封耿介最有作为,汤斌曾历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巡抚、礼部尚书。
    康熙十四年(1675年),孙奇逢去世,终年九十二。大江南北的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从祀文庙,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极大荣耀。一代文宗方苞曾写《孙奇逢传》,来纪念他的一生,《孙奇逢传》让人读起来澎湃激昂,一位少年英雄,老年鸿儒形象跃然纸上。到了现代,钱钟书在《谈艺录》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大家看了不满意,并不能全面概括其一生,看来,孙奇逢的人生传奇还不仅于此。这里姑且用当时文人总结的 “生于豪杰,终于圣贤”来追慕这位圣人先贤。
                                  此文曾刊登于《中国档案报》



宋儒谢良佐之位
朱熹对谢良佐思想的评价及原因探析

张玉禄  

【摘要】:谢良佐是二程的主要门人之一,他在理学的开创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谢良佐的思想承继二程并有所发挥,他对穷理、仁、诚等的论述为朱熹所称赞,然而他的思想中有较为浓厚的禅学思想,又为朱熹所批判。仔细分析其原因,可以了解朱熹本人思想的变化过程。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17 收起 理由
卧龙盎然 + 2 很给力!
玉香 + 5 很给力!
汉林 + 5 很给力!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天天好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臧大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千年冰梦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蓝天飞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5-1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给力!为文物探讨作贡献
暮云春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4-5-16 05:11
发帖加5分

谢谢朋友支持。我在洛阳写了二十多篇,关于文庙探究的研究,与一些史学家发生过争执,但我找到了很多依据,朋友还真信服了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4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