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543|回复: 4

忆吃“派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吃“派饭”
吃“派饭”,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妇孺皆知的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越来越生疏了。现今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何谓吃“派饭”?就是党政机关干部到农村工作,或较长时间,半年几个月;或较短时间,一天半天、三、五天,被“派”——安排到农户家去吃饭。一般每户呆一天,由“政治可靠”的农户轮流着“管饭”吃。早起,被安排“管饭”的农户到干部住处喊叫,领到自家吃饭,干部知道了家门,午饭、晚饭就自己去。也有的午饭、晚饭仍去喊叫的。每天晚饭结束后,干部主动给农户结帐。规定是每天4毛钱,1斤4两粮票。如因故仅仅吃了一顿或两顿,则按顿算帐,早、晚饭各一毛,4两粮票,午饭两毛钱,6两粮票。
党政机关干部到农户家吃“派饭”,第一,真正地实现了密切联系群众。干部到农家吃“派饭”,与农民群众坐在一个炕上,围着一张饭桌,同吃一锅饭,尤其是经常下乡的干部,可广泛接触到农村中的各色人物:大小队干部、群众;老年、中年、青年;男的、女的;专门务农的,兼做工经商的;等等。而且还可以接触到在外上学或在外工作回家探亲的、正在读书的学生或各类国家工作人员等等。干部到农户家吃“派饭”,利用饭前、饭后和吃饭过程中,与农村中的各色人物随便聊、随意扯、随心谈,内容海阔天空:政治、经济,社会、家庭,本家、本地、外地、全国、国际,大人、孩子,历史的、现今的、将来的,等等。有的干部还帮着农户干点家务活,抱抱逗逗小孩子。这样以来,干部与群众的联系不就越来越密切了吗?彼此还“隔心”吗?第二,真正地实现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干部到农户家吃“派饭”,利用饭前、饭后时间随便谈,吃饭时边吃边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农村中的各个阶层人物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看法;群众对本地领导班子及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评价;干部群众对当地农村工作如何发展得更好的意见和建议;人们的喜怒哀乐、忧愁困难、情绪愿望等等。对于以上情况的掌握了解,虽然个别人或不太关心政治,或由于水平报限,或由于受当地干部“不要乱讲”告诫的影响,谈得不一定全面正确,但是,⑴在家庭饭桌上随便聊,无拘无束;⑵不是层层干部安排的调研座谈,没制约,人们无顾无忧;⑶接触的不是干部指定的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而是在一个村、一个队(现村民小组)内逐家到(除“政治有问题”的家庭外)。这样得来的材料、情况,绝对是第一手的——没有经过任何层次干部或“秀才”的加工;基本上是真实的、可靠的——没有任何层次人为的修饰、包装。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查研究,比任何形式的调研都要实在、管用。第三,真正地实现了转变干部作风。干部经常到农户家吃“派饭”,遇到的情况是千形万状的:有的农户家卫生好,有的差;有的对待吃“派饭”的干部热情周到、十分欢迎、喜欢,有的农户对待吃“派饭”的干部不冷不热,有的是相当冷淡;有的单独有个吃饭的客厅,有的就在寝室的炕上放个小桌吃饭;有的仅仅是男户主陪着吃饭,有的是老人、大人、孩子一齐围在一张桌上与你一同吃饭;有的家没有男户主或男户主外出不在家,由妇女陪着男干部吃饭,有的男户主陪着女干部吃饭;有的户按时开饭,有的户因种种原因吃饭时间相当迟,早饭到9点,午饭到2点,晚饭到9点;有的家饭菜做得相当好吃,有的虽与别家是同样的饭菜,但做得无滋无味;有的农户家与干部有说不完的话,还有的主动套近乎,千方百计打听工作方面的事情,有的农户家与干部仅仅有个见面话后就沉默不语,埋头吃饭,你主动与他谈话他也支吾敷衍打不开“话匣子”;有的农户还当着下乡吃“派饭”干部的面谈家务、吵架、打骂孩子;等等。干部到农户家吃“派饭”,一日三餐,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时间最少两个来小时,多的三四个小时。每天这样长时间地与农民群众直接接触,而且又面对着以上千形万状的情况,我们的干部断不能是无动于衷的,总要适应各种各样的情况,并尽量做一些群众工作。比如:回答一些政策上的问题;平息所遇到的家庭吵架、打骂小孩;正确对待对干部冷漠的农民,并搞清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这样以来,必然会使我们的干部作风有个明显的转变。高高在上摆官架子、脱离群众和实际、只练“嘴把戏”搞“空对空”不务实等不良作风,在到农户吃“派饭”中是吃不开、行不通的。
在干部下乡吃“派饭”的年代,出现了许多趣事。
⑴长期下乡蹲点的干部回机关后或将要下乡的干部,一项必办事宜就是“以整换零”。下乡吃“派饭”每天要付4角钱、1.4斤粮票。在交款和粮票时,一般的农户都要客气一番,大都说:“算了,算了。吃饭还要钱吗?”干部到农户吃“派饭”,又绝不能不交费“白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象到商店买东西一样,给农户整钱、整粮票,让人家找钱、找粮票,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下乡干部都要提前准备好零钱、零粮票,以便吃完饭很爽快地放下就走。长期下乡蹲点的干部回机关后,或将要下乡的干部,往往需要拿出半天的时间到粮局、粮站,到财务室、供销社、商店兑换零粮票、零钱。
⑵饭菜的好与差。绝大部分的农民对待下乡干部都是真挚、忠厚纯朴、热情欢迎、“高看一眼”的。给干部准备的饭菜都是尽其所有,拿出最好的来,有的农户一时拿不出好有,就到亲戚邻居家借来给下乡干部做。一般的都是:自家平时吃掺糠掺菜的,给下乡干部准备不掺糠菜的“净粮”;自家平时吃高梁,给下乡干部准备玉米面的;自家吃“粗粮”,给下乡干部“细粮”;午饭,自家吃“汤面条”给下乡干部准备“捞面条”;自家吃素的,给下乡干部准备点肉的;等等。纯朴的农民总是说:“干部们出门在外,抛家舍业不容易;为我们工作没黑没白地太辛苦;人家是干部、是客人,到咱家吃顿饭的机会不多,等等。总不能慢待。”有的地方的农民,还互相打听,昨天管的什么饭,前天管的什么饭,今天管的什么饭。明天到我家,准备的要“差差样儿”,不能让干部天天总吃一个样儿的。你家做的捞面条,我就准备水饺;别家做的是烙大饼,我家就准备焖饼。但,有时有的地方却反之,故意准备差的饭菜给下乡干部吃。自家吃“细粮”,给下乡干部吃“粗粮”;自家吃捞面条,给下乡干部吃汤面条。曾记得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某一干部到某一30多户的小村下乡,吃“派饭”时,农户家都不吃,只有户主干陪着,让干部自己吃。吃的是玉米面掺糠的窝头,小米饭汤。第二天、第三天仍是如此情况。这个干部多了个心眼儿,就在窝头上做了个记号。结果发现,五、六天时间,始终是那么几个窝头,一户一户地随着干部吃“派饭”往下传的。农民群众给下乡干部故意准备差的饭菜虽是少数,但也屡屡出现,原因有如下几条:一是,下乡干部个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不好,群众有反感,故意给他点“眼色”看看;二是,下乡干部前来推行工作,如所谓“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拔玉米种高梁、整群众信赖的干部等等,干部群众不理解,甚至反感,以准备差的饭菜来表示不被欢迎;三是,村主要干部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予以操纵的。
⑶“传牌”。干部到农户吃“派饭”,一般是由大队(现村民委员会)安排到生产(小)队(现村民小组),由生产(小)队队长具体安排到户。往往因队长工作忙,把“派饭”的事忘掉了。下乡干部在自己的住处等到8点多钟,都到了农民下地的时间了,仍没人来喊吃饭。下乡干部也不能饿着,只好去找队长,队长才知道忘记了。当时乡下也没有饭店、食堂,队长只好把下乡干部领到自己家凑和着吃上一顿,上午再安排。为了避免这个弊端,有的地方就发明了“传牌”。生产队长让会计做一个纸牌,牌上写明应当管下乡干部饭的农户户主姓名,标出顺序,由农户自己一户一户地往下传。按牌上的顺序,今天我管饭,下午或晚上将牌传给下一户,明天就是下一户管饭,以此类推。下乡干部因事离开,不需吃“派饭”了,就告诉农户不要往下传牌了。何时回来,再接着传。
⑷个别情况。有的下乡干部到农户吃“派饭”时提前就准备好了三五块水果糖或一根半截铅笔,给农户家的孩子,孩子欢喜高兴,自然地就很快地拉近了下乡干部与农户的距离,农户的大人,一般是农户主也就心情愉快了。一是,下乡干部可以很顺利地了解到想要听的情况;二是,农民更加尊重下乡干部,体现在饭菜上就准备得更好了。有个别的下乡干部早起在农户家吃“派饭”时,故意说:你们这个地方的人真好,昨天前院大娘让我吃的水饺,前天西邻大嫂让我吃的捞面,等等。这样一说,本户主自然也不甘落后,午饭必然准备得更好一些。有的少数下乡干部,男的或女的,尚没结婚。在一个地方吃“派饭”时间较长,农民熟悉了解了,把他(她)们聘为儿媳或女婿。还有极少数下乡干部因常吃“派饭”与某农户的少妇或姑娘混熟了,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

(写于1999年)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壶翁 的帖子

壶翁,过奖了。凡我发的均为原创。
发表于 2010-11-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副其实“文字虫”,长篇大论一气呵成,好文字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雨芳 的帖子

谢谢鼓励!互相学习。
散淡的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8 1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