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快乐大歌

[综合] 【大歌诗画】给毛主席最后一次理发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2-10-1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空清风 发表于 2022-10-17 07:27
快乐大歌能够收集这么多图片,说明大歌对毛主席热爱和祟拜!

樵哥能够看完快乐大歌收集这么多图片,说明樵哥对毛主席热爱和祟拜!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2-10-1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2-10-19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大歌 发表于 2022-10-14 19:45
O(∩_∩)O谢谢大山老师到访,周末愉快!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2-10-23 19:58 编辑

大山老师晚上好,霜降节气愉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前往苏联进行访问。
苏联人为这位社会主义友邻国家的领袖准备了很高规格的礼遇,以表示对他的欢迎。
在参与苏联人为毛主席设下的宴席时,毛主席特意叮嘱厨师:“我只要活鱼,若是待会饭桌上端上来的是死鱼,我可就要把这道菜扔出去了。”
苏联人听到毛主席这话,十分的意外。在他们的印象里,毛主席在吃穿住行这方面一向十分朴素,平日里并无太多要求,怎么如今到了苏联反而讲究起来了呢?
但是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却相视一笑,毛主席这么做的原因,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
毛主席到底是为什么提出不吃死鱼的要求呢?



傲慢与偏见
其实,这还要从年初的时候,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西柏坡进行秘密访问开始说起。
1949年1月末,一架标有苏联标识的飞机在石家庄的机场轨道上缓缓降落。
从飞机上下来了一个穿着黑色大衣,头戴黑色礼帽的男人,他就是米高扬。
不久前,他接到了斯大林的命令,要求他来中国进行访问。
在此之前,米高扬一直对中国不屑一顾,在他的眼里,中国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原始阶段的国家,根本不配和苏联并列。
因此,在这次访华过程中,米高扬处处都透露着他作为苏联高层领导人员的优越感。
在米高扬到达西柏坡时,毛主席和一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早已站在约定好的地点等候多时。

米高扬

米高扬下车后,看着面前穿着粗布麻衣的中国领导人,不由得撇了撇嘴,面对领导人们热切的欢迎,他只是侧了一下帽子,表示自己领会到了这份热情。
毛主席迎上前来,伸出手想要与米高扬握手,然而米高扬竟然连手套都不愿意摘下,就那么戴着手套和毛主席握手。
站在毛主席身旁的毛岸英对米高扬这一傲慢的行径显然略有不满,轻轻皱了皱眉。毛主席则对他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不要在意。
毛主席知道米高扬喜欢吃鱼,在苏联建国初期,米高扬就提倡大力发展鱼肉罐头行业,因此毛主席特意准备了几道鱼肉饭菜来款待米高扬。
想不到,米高扬在饭菜上桌后,竟装模作样的用筷子细细挑了一小块鱼肉放到眼前,随后摇了摇头,用手帕擦了擦夹鱼肉的筷子,满脸嫌弃地说道:“这鱼肉不新鲜,我只吃新鲜的刚刚打捞上来的活鱼,不吃死鱼。”



毛主席笑着对他说道:“同志,我们不知道你们苏联人还有这个不吃死鱼的习惯,冒犯了。这道菜,您不吃,我们吃。”
米高扬并未顺着毛主席的话讲,反而更加轻蔑的说道:“也罢,我早就该想到,以你们国家的水准,在这冰天雪地里根本没有能力去弄来活鱼做成饭菜。”
席上的气氛因为米高扬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对中国的偏见之意而瞬间变得尴尬起来,这顿晚宴显然并不是十分愉快。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天与毛主席等人进行会谈时,米高扬竟然用命令一般的口吻,对在场的人员说道:“鉴于你们国家目前形势不明朗,我们希望你们可以停止内战,实行南北分治。”
米高扬的这一提议,触犯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毛主席强压怒意,冷笑着问道:“南北分治,您知道您在说什么吗?”
米高扬无奈的摊开手掌,一脸无辜的说道:“只是建议而已。”



尽管这个话题很快被跳过,但是这场会谈无疑是充斥着不愉悦的,在将米高扬送走后,众人都愤愤不平,愤怒地说道:“苏联派来这代表不讲一点礼节,傲慢至极,竟然还提出这种要求,真是看我们好欺负?”
毛主席的脸色此时也阴沉至极,但是仍然保持着冷静。
“如今我们国力尚且落后,而且还未完成统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中央政府。他这么说也有几分资本。但是总有一天,今天所受的羞辱,我们会如数讨还。”毛主席坐在椅子上,平静地说道。
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访问苏联,以退为进
米高扬秘密访问八个月后,中国的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在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之下,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新中国在10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的内战态势也走向了尾声。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友邻苏联的访问就被毛主席提上了日程。
12月时,恰逢斯大林大寿将至,毛主席敲定在6日动身前往苏联,在为斯大林祝寿的同时,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苏联的第一次正式访问。

斯大林

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谈论中苏两国之间重大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议题,并试着处理国民党在1945年时与苏联签订的屈辱性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2月6日,毛主席携代表团成员与为斯大林准备的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贺礼,登上了前往莫斯科北上的列车。
这次代表团们乘坐的列车十分的高级,内里装饰雍容华贵。一向生活质朴的毛主席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感叹道:“我们什么时候造出来这么漂亮的火车了!”
代表团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对毛主席说:“这是美国送给国民党的列车,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便被我们收缴了。”
毛主席听闻此话,高兴的说:“国民党还没来得及坐,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了,这是我们的胜利!”随即大声的笑了起来,这是胜利者的开怀大笑。
随着列车不断的北上,车厢内的温度不断的降低,到了东北的时候,车厢里已经是零下的温度了。车上众人都冻得牙齿直打颤。毛主席皱着眉头问道:“这美国造的列车,怎么连车厢温度都把控不了呢。”

滕代远

滕代远颤抖着冻得发紫的嘴唇,回答道:“这列车的暖气管坏了,没办法,我已经派人过去维修了。”
毛主席挤出了一个艰难的笑容,调侃道:“老美的东西也不怎么管用嘛。”
在场的人都被毛主席的话语逗乐了,冰冷的空气好似融解了半分。
经过沿途十天的奔波,12月16日,在满天飘扬的雪花之中,列车抵达了莫斯科。
作为一国的领袖,毛主席受到了苏联很高规格的礼遇,他们一行人被安排在克里姆林宫的国宾馆。
当晚,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们。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斯大林十分的重视,他特意摆了宴席,以表示自己内心对中国来苏访问的热切欢迎。
在上菜之前,斯大林的私人厨师把用中文写的菜单拿了上来,递给毛主席请他过目。毛主席略微扫了一眼,菜单相当的丰盛,五花八门的菜品使得他应接不暇。



毛主席知道,这般丰盛的款待,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斯大林在向中国的代表团彰显苏联的物质生活有多么的富足。
毛主席将菜单递了回去,说:“我们中国人,一向讲究以礼待人,东道主请我们,那么他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我们都会给予无条件的信任与赞美,这是基本的礼节。”
坐在一旁的代表团成员相视而笑,他们知道,毛主席这番话,意在讽刺米高扬。
“但是——”毛主席话锋一转,又说道“我有一点要求,那就是在做菜过程中,你们使用的鱼,必须是活鱼。如果是死鱼的话,我会扔掉它。”
在场的苏联人都对毛主席说的话十分惊讶,有些人皱起了眉头,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他们眼里贫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居然还如此的挑剔。
但是如今新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主权,出于外交层面考虑,他们不能表现出任何一点的不情愿。
斯大林也愣了一下,随即用俄语吩咐厨师,照毛主席的话去办。



中国代表团的人明白,毛主席的这个要求,就是在向苏联讨还之前米高扬访华时给中国带来的屈辱。
宴席结束后,毛主席向斯大林提出,想要商量一些中苏之间的重大事宜。斯大林支支吾吾,以时间太晚为由推辞。
代表团成员叶子龙走到毛主席身边,耳语道:“斯大林明显想要回避国民党签订的条约的相关事宜。”
这一点毛主席早已料到,他挥了挥手,示意叶子龙莫要说出。接着对斯大林说:“我觉得中苏之间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我请周总理来此进一步洽谈吗?”
斯大林脸色骤变,他知道周总理是新中国的外交部长,而毛主席的这番话,摆明了就是向他表示:这次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解决中苏条约的事情。
斯大林连忙推辞:“周总理就不必来了,过几天我们详谈就好。”
但是斯大林并没有按照他所说的,与毛主席等人约谈,反而一再拖延。21日,苏联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为斯大林举办了隆重的祝寿仪式。毛主席带领中国代表团到场参加这次祝寿,并且为斯大林献上提前准备好的礼物。

周总理

但是,这次他虽然见到了斯大林,却仍旧没有得到谈判的机会,因此,即便斯大林对他们一行人热情款待,毛主席仍旧没有提起什么兴致。
12月24日,毛主席终于争取到了和斯大林面谈的机会,然而这次,斯大林仍旧没有提到中苏条约的问题。毛主席数次试图将话题往这方面引,但是斯大林总是会找借口岔开话题。
斯大林的这一态度,使得毛主席有一些恼怒。于是,几天后,毛主席向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提出了回国的打算。
罗申听了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十分的惊讶,他很清楚,毛主席提前回国意味着什么。他迅速把这一消息汇报给了斯大林,希望斯大林能够出面挽留,避免事态恶化。
斯大林也了解到了毛主席此时失望的情绪,他当然明白毛主席此时回国将带来的后果,苏联与中国必定将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关系。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实际上就是以退为进,这使得苏联不得不正视毛主席的诉求。
一番权衡之后,斯大林做出了决定,他明白,和毛主席签订新的友好协定,顶多是遭到一些英美为首的国家在道义上的谴责,构不成实质上利益的损害。但是若是他一直拒绝中国的诉求,那么,很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可靠的盟友。



那么,还是与毛主席正面协商条约的相关事宜,对苏联的长远发展更加有利一些。
尽管做出这个决定对斯大林十分的艰难,但是他还是不得不顺从毛主席的意愿,主动提出了与他进行协商的诉求。
条约签订
几天后,远在北京的周总理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电报:“即刻起奔赴苏联,共同商定新约。”
看到这几个字,周总理的心跳骤然加速。
这短短的几个字意味着,毛主席在这场艰难的谈判中取得了最终胜利,苏联方终于向他们妥协了。他立刻开始做动身前往苏联的准备。
1月20日,周总理一行人抵达了莫斯科,开始与苏联方正式商定新约的落成。



对新条约的修订用时接近一个月,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含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问题,并且,中国获得了中长铁路与旅顺口的归属权。所有旧约中涉及到主权的问题,在这份新条约中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这份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得到了保证,而中国也获得了主权上的保障,达成了双赢。
这也代表着,毛主席的这次访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际尊严在毛主席的这次访苏中得到了维护,苏联认识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后的数次访华行动中,再没有人像米高扬一般流露出轻视的态度,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樵哥下午好!


先奉上毛主席的标准照一张。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张主席像了,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选集》封面上、新年挂历首页上、出租车保平安的挂件上等等,毛主席这张从容淡定的相片,已经成为一种图腾。

毛主席的标准照

时间拉回到1919年,那时候的毛泽东刚刚26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轻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出湖南,来到北京,见到了他的精神偶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正好过去三十年,毛泽东56岁。
三十年里的十几张相片,而且是彩色的。
围观一下吧,你最喜欢那一张,对那一张最有感觉,激起你哪些回忆?欢迎留言评论!如果点赞收藏评论的人多,小编还有更多相片奉上!


1919年,26岁的毛泽东


1924年,31岁的毛泽东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


1931年,38岁的毛泽东


1936年43岁的毛泽东


1938年,45岁的毛泽东


1939年,46岁的毛泽东


1939年,46岁的毛泽东


1939年46岁的毛泽东


1943年,50岁的毛泽东


1945年,52岁的毛泽东


1946年,53岁的毛泽东


1946年,53岁的毛泽东打乒乓球


1947年,54岁的毛泽东


1948年,55岁的毛泽东


1949年,56岁的毛泽东


1949年,56岁毛泽东


祝老人家在天上,生日快乐!继续护佑中华!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研究毛主席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毛主席身边常年有一位机要秘书,名叫叶子龙。
  二十七年的革命生涯,叶子龙陪毛主席一起度过,所以,虽然叶子龙的身份地位不如周总理、任书记他们那样显赫,但同样是很重要。

叶子龙

  而少有人知的是,历史上,毛主席的身边除了有叶子龙这个机要秘书常伴左右外,还有一个名叫蒋泽民的保镖,也与毛主席常年形影不离,他不仅陪伴毛主席安然经历了重庆谈判,还曾经替毛主席挨过一棍子!
  就因为这一棍子,所以蒋泽民立刻成了革命的恩人,晚年,他以正师级军衔退休,却配享正军级待遇。
  这个叫做蒋泽民的保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替毛主席挨过一棍子的事情,详情又是如何?
  还有他晚年以正师级退休却配享正军级待遇,是否有失公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突然的袭击
  1940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正在延安接待一位苏联来客,他走在街头,热情地跟延安老百姓打招呼,毛主席的警卫员蒋泽民则在一边警惕地巡视着。



  突然,人群中走来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看似悠闲地背着手从一侧路过,但是警卫员蒋泽民却越过了他的身体,看向了他背在背后的一双手。
  突然,那个背手的青年向毛主席冲过去,而他的目标,正是毛主席!
  毛主席此时刚刚转身,朝客人所在接待所食堂而去,没有注意到背后有人他。



  那个人的手中,拎着一根粗大的木棍,只见那木棍带着一股恶风,照着毛主席的后脑就挥舞过去!
  警卫员蒋泽民见状,想都没想,就勇敢地迎了上去!
  当时的景象真是惊险万分。



  毛主席是我党的核心领导人,他的存在就像是定海神针,有他在,无论是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狂风巨浪,由毛主席这个英明的“舵手”在,我们也能找到方向冲出去。
  因此,毛主席在我党的地位,就如同斯大林之于苏联红军,那是万万不能有失的,谁知道那恶虎生风般的一棍子下去,毛主席会怎样?
  随行毛主席的警卫并不少。



  哪怕这里是延安,是我党的革命大本营,我们对于核心党员和领导人的保护依然不曾松懈半分,毛主席等领导人出行的警卫级别也依然是最高的,此时毛主席周围半径十米之内,到处都是我们的同志,那都是精锐的警卫班战士!
  但是,那杀手混在老百姓里很不起眼,他手里那根棍子又十分隐蔽,所以这事起突然的一棍真是又猛又急,周围的警卫纵使能及时发现,但要形成反应做出判断,再用合适的方法去阻止,已经是来不及了!
  而此时离毛主席最近的,就是警卫蒋泽民。



  蒋泽民心里当时什么也没想,就一个念头:主席决不能有事!
  于是,说时迟,那时快,蒋泽民猛地抬起右臂,迎着那砸向毛主席的木棒一挡。
  只听“砰”的一声,木棒重重砸在蒋泽民的右臂上,蒋泽民身体晃了晃,险些失去重心跌坐在地。



  而由于蒋泽民这么一缓冲,那个突然冲出来的人,再也没有机会发出第二次攻击,因为他早已被反应过来的其他警卫“缴了械”,并被愤怒的群众团团围住。
  警卫班的战士冯永贵,照准那人的腹部就是一脚,直接让他失去了反抗能力,然后其他警卫员才飞扑上去,把他死死压住,然后掏出一团麻布将他的嘴堵上。
  蒋泽民完全不顾及这些,他只是向主席看去,只见主席刚好跨进招待所食堂的门,没有回头看一眼。



  蒋泽民这才松了一口气,幸好没有惊扰到主席待客!
  松了下心神的蒋泽民这才感觉到疼,疼到钻心挠肺,疼到眼冒金星!
  蒋泽民晃了一下,马上有人上来馋了他一把,那是毛主席警卫班的战士冯永贵,他问蒋泽民,“你有没有事?”

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副官时期的蒋泽民

  蒋泽民摇摇头,朝着餐厅门走去,他还要跟着毛主席,寸步不离地跟着!
忍痛坚守岗位
  整理着装,抚平衣袖,紧咬牙门,调整神色……
  不愧是专门服侍最高领导人的专职警卫,从门外熙熙攘攘的大街和群众,到餐厅门,不过几步路的功夫,蒋泽民就完全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了过来。



  让人完全看不出他刚刚挨了结结实实一棍子!
  走进门内,一场小型的庆祝餐会已经开始了,毛主席正在兴致勃勃地招待着说来客,那位远道而来的苏联客人神情专注,不时低下头听翻译的转述,然后会发出西伯利亚人特有的豪爽笑声,时而举起拇指向主席示意。
  主客融洽,氛围静好,其乐融融,丝毫也不受到门外的动静的影响。



  蒋泽民知道,冯永贵等警卫班战士一定会处理好外边的事情,他们会把那杀手带走,疏散群众,维持好秩序,尽量不让外部的环境影响到里边的宾客。
  而这样做的效果显然也是理想的,毛主席完全没有察觉到刚刚的一切,这里的氛围恰到好处,蒋泽民的心,终于彻底落了下来。
  谁都知道,主席好客,又讲究门面又讲究体面,虽然前线正值紧张的抗战,但接待苏联客人是大事,主席仍然不敢怠慢,不仅拿出最好的规格来待客,而且会场周边的安保一定要做到位,如果在这种节骨眼上出了篓子,那丢的可是党中央的颜面。



  不过幸好……
  蒋泽民紧绷的神经骤然松懈,疼痛再度席卷而来!
  他就坐在餐厅门口靠角落的椅子上,顿时整个人都疼得瘫坐在椅子上,滚烫的汗珠霎时间齐齐滚落,蒋泽民拿膝盖顶着墙,使劲地顶着,好像这样能够缓解疼痛。



  他的左臂则缓缓绕过身前,掀开右臂的衣袖看了一眼——
  入眼处,铁青色一片,那是被打出来的瘀痕,蒋泽民的整条右胳膊的小臂都肿了起来,他想动一下胳膊,但手臂上只有火辣辣的酸麻反馈回来。
  只看了一眼,蒋泽民就迅速把衣袖重新拢好,靠墙站好。



  这里是主席待客的会场,不是自己的屋子,待客之道要保持好,自己的职责也要保持好,这是蒋泽民时刻谨记的事情!
  恰在此时,毛主席正好看过来,蒋泽民回以主席一个沉静的眼神,依然站得笔直,目视前方,浑然无事。
毛主席哪里知道蒋泽民此刻已经受了“重伤”,只见他两条胳膊紧贴裤缝线,面色庄重,就那么离得远远地站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直到这场待客小宴结束,全场也没有一个人发现蒋泽民的“秘密”。
反动的浪潮
  而直到事后,毛主席才从书记处那里,听到了这件事情,毛主席当即心里就很感动,夸奖蒋泽民尽忠职守。
  而另一边,对袭击者的审查也已经迅速展开。



  那个意欲袭击毛主席的杀手,本来就被战士们捆得如同粽子,完全挣扎不得,在被战士们扭送到保卫处的过程中,还被沿途闻讯而来的愤怒群众,用烂菜叶子和土块,给打了无数次“招呼”,差点奄奄一息。
  要不是保卫科长跟群情激愤的百姓们强调,要大家不要叫喊不要声张,不要打扰到毛主席待客,恐怕群众的愤怒要沸腾到天上去!



  毕竟那可是毛主席啊,那是带领中国四万万农奴翻身把歌唱,要带领大家在资产阶级的桎梏中劈开一条康庄大道,指引中国革命的精神领袖啊!
  如果毛主席出了事,那么中国的革命前途岂不是再次危如累卵?
  所以,群众才会如此激动,并希望保卫科一定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别有用心者以严惩!



  其实,这种事情不用查,那个袭击者的底细来自何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毕竟,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反动浪潮,可才刚刚过去不久!
  1940年,正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三年,也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奋起反抗的第三年。
  与此同时,日军被我军和国民党军的正面部队,牢牢地牵制在了山西、山东地区,国民党得以在“陪都”重庆坐镇以待,而我党的中央核心,则在延安遥控全局。

日伪

  从解放战争开始,到后来的解放战争这之间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军队领导人们,一直居住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城市延安,可以说,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我党的命脉所在地。
  正是由于延安是当时我党的党中央所在地,关系紧要,所以在延安的保卫工作上,我们也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在1937年8月25日宣布成立以肖劲光为主任处长的八路军延安留守处,而且还相继成立了各种边区保卫部队,如中央警卫团,教导总队等等。

肖劲光

  我们之所以会警觉到这种地步,都是由于反动势力非常狡猾。
  我们对国民党的提防,也是一刻没有放松过,因为我们深知,蒋介石这种独裁者,绝对不会容许中国境内还有第二支武装政治力量,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来打击我们。



  这不是我们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事实。
  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在国共一致抗日的大背景下,发动的第一次“**行动”的高潮时期,在此期间,在国民党激进派军人的指示下,国军军队经常无故对我军驻地进行摩擦骚扰,意图制造骚乱。
  我军为了维护国共抗日之统一战线,常常得委曲求全,极力隐忍。



  而类似于本次的刺杀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每一位党中央的领导人、军政首长都在国民党特务部门的刺杀名单上,他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国民党反动浪潮的袭击。
  要不是我们的警卫措施非常得当,战士们用命守护,恐怕损失早已酿成。
  果然,在边区保卫处的反复查证下,那个刺杀毛主席的杀手的身份,被查了个清楚。



  他是一个误入延安的国军特工,但只是个低级人员,并没有配备枪支,但他立功心切,所以在混进延安城之后,拎着根木棍就想当街行刺毛主席!
  得知真相的我们的保卫科人员,这才感觉到后怕,幸亏这只是个能力低下的愣头青刺客,仗着一点血勇莽撞,就来行刺毛主席,这才被蒋泽民挡住。
  如果是一个配枪的杀手,隐蔽地开枪,那结果还真的很难说!



  不过,他们也相信,如果真发生那样的事情,不管是他们还是蒋泽民,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去为毛主席挡枪!
  这次的事件就此结束,蒋泽民的英勇表现,得到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同志的一致认可与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蒋泽民得知老家东北,正在林彪部东北野战军的进攻下逐步解放,便向主席请求要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解放和战后重建,毛主席虽然很不舍蒋泽民,但还是尊重他的意愿。



  后来,回到家乡沈阳的蒋泽民,参与主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建设。
  1946年4月,蒋泽民参加了解放长春的战役,此后,他担任东野后勤部汽车三团团长等职,作为后勤保障人员,参与了辽沈、平津等大型战役。



  建国以后,蒋泽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志愿军运输部副部长的身份,在黄克诚的领导下,主持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战后,他担任原沈阳军区后勤运输部长,后升任原总后勤部车船部副部长,1988年以正师级干部级别离休,但国务院特批,他享受正军级干部的离休待遇。
因为他的待遇是由国家决定,所以不存在有失公允的问题。



结语:
  2012年6月16日,蒋泽民先生在家乡沈阳逝世,享年100岁整。
  晚年时期,蒋泽民老先生曾撰写多部书籍,来记录自己曾经的军旅岁月,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40年的时候,为毛主席挡过一棍子,别人问他当时出于什么信念,才会勇于挺身,为主席扛下一棍。
  蒋泽民却笑说,“哪有什么信念啊?咱不就是凭着年轻肉糙!”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小时候有何天赋?恩师毛宇居回忆一件事说明:这孩子了不起


毛宇居是毛主席的堂兄,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便是毛主席的老师。早在1906年,年仅13岁的毛主席受父亲毛贻昌托付,留在毛宇居身边当学生。不过,和传统守旧的私塾先生不同,那会儿的毛宇居不过是25岁,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所以不难想象,这对年纪相差不多的师徒相处起来还算融洽。
别看两个人是堂兄弟关系,但是毛宇居和毛主席的性格截然不同,毛宇居生性喜静,性格十分儒雅,是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但是毛主席却相反,他总是善于打破成规,而且性格聪慧,常常不按照常理出牌,所以这对堂兄弟在课堂上总是会碰撞出很多故事。

01毛主席作诗天赋高超,让毛宇居刮目相看,声称了不起
想当年,毛主席刚成为毛宇居的学生时,他十分调皮,总是不能够静下心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这让作为老师的毛宇居非常头疼。但是令毛宇居深感佩服的是,少年毛主席虽然好动淘气,却并不顽劣,相反,他是一个明事理识大体,懂得尊师重长的孩子。
每当他与小伙伴出去摘果子或者摘毛栗子时,都不忘给毛宇居顺带一些,摘完后还要恭恭敬敬放在讲桌上,只等毛宇居来“笑纳”,这让毛宇居总是哭笑不得,他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毛主席随心所欲。

但有一回,向来温雅的毛宇居生气了,当时毛宇居嘱咐学生们,说自己要出门一趟,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认认真真背书,等他回来时全部要背完所有的作业。没想到几个小时以后,毛宇居从外面回来时,却发现当别的孩子专心背书期间,只有毛主席依旧一如既往出去溜圈。
尽管回来的时候,他又孝敬给毛宇居几个野果子,但是作为老师,毛宇居却勃然大怒严厉斥责毛主席的贪玩行为,为了惩罚毛主席,还让他围绕着“井”写一首诗。
本以为按照毛主席这样贪玩的性格,由于课本知识并没有学多少,他绝对不可能做出一首完整的诗来,谁能想到毛主席竟然毫不含糊,当场就脱口而出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

当毛主席念完这首诗,毛宇居当场惊讶不已,他知道这首诗用意颇深,乍一看确实是毛主席在影射自己目前的处境,但细思之下就会发现,原来毛主席有着一颗鸿鹄之志,他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这样一个四周都是群乡怀抱封闭的小山村,一个小小少年的竟然能够有如此志向,确实非常少见,于是毛宇居不由得对毛主席刮目相看。多年以后,毛宇居回忆起这件事情时,都暗暗赞叹,这孩子真的了不起。

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惊人的作诗天赋,让毛宇居越发觉得毛主席绝对非池中之物,于是他更加对毛主席上心起来,得知毛主席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毛宇居便在闲暇时间给毛主席亲自讲授《左传》内容,在他的寻循循善诱下,毛主席逐渐收敛心性,开始认真学习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就往外跑。
02兄弟兼师徒,毛宇居的恩情让毛主席难忘
1910年,尽管距离大清垮台还有一年,但彼时的大清早就江河日下。朝廷没有一点威望,人们也不再信赖和仰仗这个有名无实的朝廷。
那段时期,很多人的生活轨迹逐渐出现了变化,而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也开始对儿子读书这件事转变看法,他知道要是再让毛主席学习考取功名,早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与其继续花钱让儿子读书,不如让他早日回家帮助自己料理家事。

但这个决定却如导火索,立马让儿子和自己起了冲突。毛主席并不喜欢父亲给自己安排的路,已经17岁的他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主见,他知道只有学习或许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于是两父子二人为了学习和务农产生了严重的争执。
毛宇居得知此事后,专门跑来替毛主席说情,并意味深长得劝毛贻昌,一定要让堂弟去读书,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堂弟非同常人,如果一心读书,日后大有所为。在毛宇居的保荐下,毛主席得以顺利来到湘乡东山小学继读书。

从老家出来后,毛主席不仅开拓了视野,还认识到了很多在老家从没有见过的东西。而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毛主席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革命道路,并披荆斩棘成为成为影响整个中华大局的人物。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这对堂兄弟便聚少离多,再也没有见过面,哪怕是见面也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匆匆一别。尽管兄弟二人常年不见面,但每逢毛主席危难之中,毛宇居总是冒着风险出手帮助这位堂兄弟。1951年,毛宇居意外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信,信中毛主席热情邀请他来北京叙旧。

多年未见,毛主席早已闻名中外,而毛宇居依旧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小乡村里,昔日的这对师徒,身份早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颇令毛宇居感慨万千。当毛宇居怀着激动的心情洗漱换新衣,风尘仆仆来到北京以后,在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所有紧张都烟消云散。
30年不见,毛主席早就褪去当初的青涩,成长为一位举手投足间透露着霸气与果断的中年人,而岁月的痕迹也悄悄爬上了他的脸庞,同样,一身长衫的毛宇居胡子飘飘,看起来更是仙风道骨。这段相差12岁的师徒兼兄弟阔别多年,再次相见以后彼此都很激动。

此后,毛宇居多次来到京城与毛主席见面,有的是有时候是受毛主席之邀,有时候是为家乡人办事。但每一次见面,兄弟俩都相谈甚欢,非常亲热。毛宇居和毛主席亦是师生亦是兄弟,他们俩的交情跨越大半个世纪,直到毛宇居就晚年时依旧对这段情谊念念不忘。
人生最欣慰的事情就是能够在年少之时遇到良师益兄,而毛主席绝对是幸运儿,在他13岁时能够让毛宇居当恩师,17岁时毛宇居力排众议全力支持自己走出大山,在他搞革命时,毛宇居冒着生死保护自家祖坟,这些恩情历历在目,让毛主席一生都难以忘怀。人生得遇如此神仙情谊,夫复何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人生至暗时刻有多难,做最坏打算,准备退向苏联重打游击






历史微声悟
关注

2022-10-26 16:53来自河北


1960年,斯诺专访毛泽东,问他——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说——那是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
为什么毛泽东会把这阶段经历称作最黑暗的日子,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详细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一下毛泽东到底经历了什么。



张国焘(左)和毛泽东(右)

毛泽东和张国焘是老相识了,两人都是中共一大的参与者。张国焘的起点本来高于毛泽东,他出身北大,在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又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联络员,中共一大上,他成为三人委员会的一员,担任组织委员。而当时毛泽东只是一名书记员。
中共三大的时候,张国焘由于反对和国民党合作而失去中央支持,毛泽东则因为前期突出的宣传、组织工作,取代了张国焘的位置。
随后,张国焘去苏联,回国后参与南昌起义,后又到鄂豫皖根据地;而毛泽东则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是长征,让两人注定有一次汇合与分裂。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逐个折服了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人,于遵义会议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
拿回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一处,借以缓解中央红军的疲惫困顿,增加战斗力。这一路被蒋介石围追堵截,毛泽东实在是太难了,红军官兵上下都对会师有着强烈的渴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毛泽东的至暗时刻有高光时刻的对比才更有了巨大落差。懋功会师就是高光时刻,也是至暗时刻的开启。
毛泽东刚刚翻越夹金山,就和红四方面军接上了头儿,张国焘回电毛泽东——在懋功方向迎接中央红军。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1935年6月17日,毛泽东收到张国焘的电报,还没见面,张国焘就对毛泽东的北上路线表示反对,提出向西南荒凉之地发展的设想。毛泽东刚刚有些舒缓的心情,又埋下一丝隐忧。

张国焘

这封电报开启了两人之间费心耗神的拉锯战,让毛泽东倍受煎熬。
会师之前,八天时间里,两人四度电报往返,对下一步战略方向反复讨论,张国焘最后对北上方案不再坚决反对,但是又提出先西进青海,再东进陕西。毛泽东隐隐感觉张国焘另有所图,心里轻松不起来。
6月25日,懋功两河口附近一个叫抚边的村庄,见证了毛泽东和张国焘的汇合。神情憔悴的毛泽东、衣衫褴褛的红一方面军和威风八面的张国焘、军容整齐的红四方面军,形成鲜明对比。
大雨中,张国焘、毛泽东两人拥抱在一起,红军战士欢声雷动,泪雨倾盆。但是会师的喜悦,却掩盖不住毛泽东心中越来越多的焦虑。
毛泽东听到红四方面军高喊“热烈欢迎张主席!”,一时不明白张国焘是什么“主席”。随后才知道,张国焘自命“西北联邦政府”主席,这个“联邦”明显和苏维埃政府的调子不一样。
接下来的欢迎酒宴上,张国焘开始摸中央红军的底牌。
张国焘问——中央红军还有多少人马,怎么也得五万吧?
毛泽东没有做声,周恩来谨慎地回答——也就三万吧!红四方面军呢?张国焘轻描淡写地说——十万!
其实,当时张国焘手中人马在八万左右,毛泽东则只有不到两万。双方都在夸大自己的实力。
毛泽东大口吃着辣椒,讲出了那个著名的“能吃辣椒才能革命”段子,博古则给予反驳以增加谈资。在丰盛的鸡肉牛肉大餐面前,张国焘和毛泽东都有意回避着战略分歧和军力差距,刚刚紧密拥抱的两人,感到了相互的隔阂。

懋功会师画作

但是,红军向何处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天上午九点,召开两河口会议,双方公开讨论行动方案,毛泽东的北上方案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确定了向北进攻,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目标,首战就是“松潘战役”,必须取胜打开北上通道。
会后,张国焘并没有立即行动。毛泽东多次主动上门商谈,但每次都是以大吵一顿而结束。更让毛泽东恼火的是,张国焘开始挖墙脚了。
张国焘请聂荣臻和彭德怀吃饭,又派黄超给彭德怀送去牛肉和大米。陈昌浩也受命和聂荣臻、林彪等人谈话,一面打听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的情况,一面游说南下方案。林彪就被忽悠得差点站到张国焘那边儿,和聂荣臻为北上和南下拍着桌子争吵。

晚年陈昌浩

毛泽东看在眼里,忍在肚里,还要顾全大局,在6月29日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军委委员。两个方面军分为三路,两军建制不动。这样一来,耽搁了四天,红军才开始向北开拔。
毛泽东跟着左路军经过两天艰苦行军,到达抚边北120里的卓克基。前方战报雪片般飞来,催促各方按照作战方案及时到位,但是实际推进极其缓慢。
毛泽东心急如焚,但又不得不面对军队粮绝的困境,暂时停止前进——组织打粮。
7月6日,带慰问团去红四方面军的李富春,发来一封电报,让毛泽东心里又一沉。李富春说,张国焘表示要先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提出让徐向前为副总司令,陈昌浩为总政委,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还要让更多的红四方面军干部进入军委。李富春提醒毛泽东早做准备。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第一次有人向中央要权(周恩来语)。
7月9日,毛泽东进入芦花地区,张国焘的电报到了,当然和李富春提前告知的一模一样。电报“请中央政治局速决速行。并希立复!”
省一级要求中央改组,并提出“组阁人选”,而且要求“立复”,这在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尽管有李富春的电报预告于前,当真正接到如此直白露骨的电报,毛泽东还是感到惊诧。毛泽东没有回电。
7月10日,张国焘的电报又来了。电报说——现毛儿盖开始战斗,胡敌测明我们企图,……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反对右倾。

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

拿手中的兵力做筹码,拿前方战事做条件,张国焘开始赤裸裸地“逼宫”!毛泽东心想,看样子,不给点啥,张国焘是不会买中央的账的。
到达芦花的毛泽东,一边电令张国焘迅速北上,一边无奈地召集张闻天等人商讨,给张国焘什么“官”才好。毛泽东知道张国焘是想当军委主席,但朱德是现任军委主席,张国焘无法取代,可要是当副主席,和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估计他也不甘心。
张闻天就说——那干脆把我的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
毛泽东说——不行!张国焘要的是军权,给他当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了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事后证明,不给他总书记还是对的。如果张国焘担任了总书记,后面搞分裂时,张闻天和毛泽东等人,就失去了斗争的合法性。
经过反复商讨权衡,毛泽东说——让他当总政委吧。
这样既考虑到张国焘的要求,又没有让他完全把握军权。时任总政委的周恩来正发着高烧,征求意见时,周恩来毫不犹豫地让出了位置。
7月18日,中央开会讨论时,陈昌浩的电报飞来,替张国焘发声,明确提出让张国焘任军委主席。毛泽东没理这个电报,把提前商定的方案提交大会讨论。通过后,看张国焘的反应。
张国焘脸皮再厚也不好意自己提出当军委主席,只好来电表示“基本同意”,但又提出增补中央委员。毛泽东不再退让,回答——提拔干部是需要的,可是在目前形势下,中央不需要集中很多干部,因为部队更需要干部。张国焘没再说什么,较量告一段落。
在毛泽东看来,组织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张国焘却不满足,还是压着部队行动迟缓。

张闻天和毛泽东

攻占松潘必须先拿下毛儿盖,红军的先头部队在7月10日就已经攻占毛儿盖,但是由于后续部队没有跟上。胡宗南部队已经趁此机会,完成了松潘一线的防御阻击部署,攻打松潘已不可能。
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这造成红军不得不取道被当地人视为死亡之地的松潘大草地。据不完全统计,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过草地时,非战斗减员16000多人。
毛泽东对失去战机而痛心疾首!难的是,面对拥兵自重的张国焘,毛泽东还必须保持最大克制。
8月4日,毛泽东、张国焘聚集沙窝,研究红军下步方向,以《夏洮战役计划》作为《松潘战役计划》的补救。大会其实是对张国焘贻误军机的一次批评,但张国焘百般狡辩,仍然揪住组织问题不放。
毛泽东拒绝了张国焘提出的,增补红四方面军九名干部进入中央政治局的无理要求,当时中央政治局一共才八个人。
艰苦的“谈判”拖了两天,到第三天凌晨三点,才最终达成一致,增补陈昌浩、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
除了共产国际,毛泽东从来没有在思想工作上,感受过如此强大的阻力。张国焘的咄咄逼人,让毛泽东深感不安,他预感到张国焘另有所图,不得不处处小心。因此,会上他建议恢复了红一方面军建制,由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未来留了一手。
由于张国焘不愿意与中央合兵,红军不得不再次混编,分成左、右两路军。
左路军有二十个团的兵力,由朱德和张国焘率领,向阿坝方向开进;右路军有十二个团的兵力,由毛泽东、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向班佑方向开进。
张国焘率领三分之二的人马,离开了沙窝。毛泽东看着他背影,心中百味杂陈。
毛泽东一向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最厌恶的就是没有战略意义的分兵,比如现在的左右两路。红军不能集中兵力,战斗力肯定打折扣。而张国焘能不能真心执行《夏洮战役计划》,还是两说呢!
更扎心的是,和张国焘一起离开毛泽东的,还有朱德。

毛泽东和朱德

朱毛不分,已经磨合相当默契的、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和朱德,对彼此都至关重要。朱德的离开,让毛泽东感到扯心扯肝的痛,也为前途未卜的红军又蒙上一层阴影。
屋漏偏遇连阴雨。刚刚目送走了朱德,毛泽东又收到卫生员慌里慌张送来的消息——周恩来病危!
周恩来高烧不退,肝脏严重化脓,疼痛折磨得周恩来彻夜呻吟。邓颖超也被从休养连叫来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只有不断地为他擦去脸上疼出的汗珠。陈赓命令官兵到雪山上弄来冰块,为周恩来做腹部冷敷,不过是希望减轻痛苦。大家都感觉周恩来危在旦夕,心情十分沉重。
毛泽东看着周恩来痛苦的样子,当然也束手无策,只能紧紧握着周恩来的手,内心祈祷他坚持住、挺过去。此时的毛泽东,失去了朱德,万万不能再失去周恩来!
那一天,毛泽东两个最重要的伙伴,似乎都要离他而去。事情仿佛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周恩来、毛泽东、博古

张国焘回到了卓克基,依旧按兵不动。8月15日,毛泽东强压怒火,以急促而恳切的语气,再次致电张国焘,催促他“专力北上”。
张国焘极不情愿地起兵,但行进方向却是远离右路军,仍试图自阿坝向西,进入甘肃和青海交界的边远地区。
混编的红军思想仍未统一,思想不过关,这仗没法打。
8月20日,毛泽东在毛儿盖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统一红军思想,特别指出——“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物资匮乏,难以保障大军长期驻守。同时,一旦敌人在黄河东岸布防起拦截线,红军将被困于其中,前后左右都将难于伸展。
毛泽东急令张国焘迅速东进靠拢,随后,率领红军进入了本来可以避免进入的松潘大草地。
松潘大草地要比红军之前遇到的天然险阻危险的多,处处都是杀人陷阱。那里野草丛生,雾气缭绕,苍茫无边,难辨方向。没有树木,没有石头,没有一处干燥坚硬的地面。草丛下就是吃人的泥潭,淤黑的水有毒,如果脚被划破了,伤口被水一泡就会溃烂。
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步步踏入这个生死场。为了避寒,羊皮、狗皮被用来缝成衣服和鞋子,每人手里拿一块草垫子,下雨的时候遮挡在头上,休息的时候放在屁股下面。极度潮湿让点火成了高难动作,无论谁好不容易点着了火,大家便都会凑过来围在一起。
除了泥潭和毒水瘴气,断粮也是极大威胁。没有吃的,战士们开始四处寻找野菜之类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谢觉哉老人找到了一张烂马皮,如获至宝。他用小刀刮去马皮上的毛,将马皮切成小块块,然后在瓦盆里煮。煮了很久也煮不烂,干脆和林伯渠等人分了分,嚼吧嚼吧就硬吞下去。毛泽东由于没有吃到马皮,一路上总是问林伯渠:“那东西如何?”听来令人心碎。
毛泽东在大草地艰难行进中,还要留意左路军动向,不停向张国焘发电催促,切勿“坐失先机”。七天之后,毛泽东走出大草地时,已经形容枯槁。

红军过草地油画

胡宗南怎么也想不到,红军又一次绝境逢生。他立即调兵遣将在红军必经之路——包座至阿西茸一线阻击红军。更让胡宗南想不明白的是,连续长途跋涉、鏖战,又被大草地蹂躏数天的红军,为啥仍然战斗力爆表。一番血拼,红军拿下了包座,打开了北进甘南的通道。
毛泽东立即致电张国焘,通报了包座战斗的情况,再次要求左路军抓住有利时机,立即向东靠拢,以便红军迅速北进。
9月1日,在毛泽东的一再催促下,张国焘终于下达了东进的命令。毛泽东舒了一口气,只要能按原计划进行,一切还来得及!
但是,左路军东移的第三天,张国焘突然发来了电报,说由于嘎曲河水上涨无法渡河,不但已经命令部队返回阿坝,而且还要求右路军掉头重新向南进攻松潘。
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如五雷轰顶!——嘎曲河涨水不能渡,完全是一个借口!四方面军连嘉陵江都过来了,哪有一条小河过不来的道理!
张国焘在最后关头,再次对抗中央。这意味着,之前中央的决策,瞬间全被推翻了;这意味着,数万红军付出巨大代价穿越草地的努力,白费了;这意味着,血战包座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瞬间化为乌有!

徐向前

徐向前和陈昌浩都看不下去了,联名给张国焘发电报,说目前是进入甘南最佳时期,请求张国焘“飞示”,“再延实令人心痛!”
张国焘不为所动,复电毫不解释,语气更强硬——右路军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
怎么办?红军再次面临重大抉择!
9月8日,在周恩来的病床前,毛泽东召集张闻天等人紧急磋商,七人联名再致电张国焘——目前红军的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务望兄等熟思审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
但张国焘已经决意不回头了。
9月9日,他对左路红军部队下达了南下的命令。同一天深夜零时,他回电向毛泽东亮出底牌,对北上能否站住脚提出质疑,并表明坚决南下的态度。
要命的是,这个时候,陈昌浩忽然转向张国焘,同意南下。
更危险的是,叶剑英看到了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一封密电,要陈昌浩立即率队南下,必要时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叶剑英立即赶往毛泽东的驻地作了汇报。
得知密电内容的毛泽东,长叹一声,知道张国焘再也无法挽回了,再这么劝下去,红军就会发生军事内讧,这是极度危险的!

徐向前(左)和叶剑英(右)

当时,红一军团已经北上到达了甘南的俄界,毛泽东身边只有红三军团,势单力薄。
毛泽东还想再最后争取一下陈昌浩,亲自来到陈昌浩处,就南下还是北上这个问题,再次征求他的意见。陈昌浩说——既然张总政委命令南下,就南下,这个问题不必要再争论了。
毛泽东听罢说——既然要南进,中央书记处总要开个会。周恩来和王稼祥同志因为生病在三军团,我们去三军团叫他们来开个会吧。陈昌浩点点头,他不知道这是毛泽东的金蝉脱壳之计。
晚上十一点,毛泽东又去看望了徐向前。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泽东听后没说什么,让徐向前早点休息,然后告辞。后来,徐向前才明白,这是毛泽东最后关头在争取他。
毛泽东回到红三军团的驻地巴西,立即召开“巴西会议”,当机立断——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支队,迅速向红一军团靠拢,之后与红一军团一起向甘南前进。
抉择是艰难的,毛泽东知道,这么一来,红军分裂,张国焘带走了绝大部分的有生力量,还包括朱德在内的一部分中央红军。比起懋功会师,中央红军被自己人剥了一层皮,雪上加霜,实力反而大减。而且,陈昌浩部南下返回还要再过草地,凶多吉少。
临行前,毛泽东最后一次抱着一线希望,致电张国焘,恳切指出——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
得到毛泽东单独行动的消息,陈昌浩十分震惊,派李特带一队骑兵追赶,很快就追上了毛泽东。
李特质问——总司令没有命令,你们为什么要走?
毛泽东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决定的。中央认为北上是正确的,希望张国焘认清形势,率领左、右两路军跟进。一时想不通,过一段时间想通了再北进也可以,中央欢迎!
李特再次要求部队立即回去。
毛泽东说——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边敌人的力量很强大。再过一次草地,在天全、芦山建立根据地是很困难的。我相信,不出一年,你们一定会北上。我们前面走,给你们开路,欢迎你们后面跟上来!
毛泽东的话具有神一般的预见性——红四方面军转而北上的时间,恰好是在一年以后。

毛泽东

那个冷酷的夜晚,由于不许点火把,天上地下一片死沉沉的黑暗,毛泽东艰难行进在泥潭沼泽和灌木荆棘中。
天亮时,好容易遇到了一个小村庄,弄到了一点粮食,毛泽东和官兵们用水调了一点青稞面喝了下去。第二天继续前进,沿着包座河向俄界方向急进。包座河水突然猛涨,淹没了河边的山路。红军中会游泳的奋力游着,不会的便往悬崖上爬去。
毛泽东带头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当他游到了水浅的地方,湿淋淋地站起来时,问身边的警卫员有没有可以充饥的东西。警卫员没有吭声,毛泽东苦笑了一下。
河水冰冷,毛泽东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由于张国焘的不合作,中央红军被再次逼入绝境。手中只有这点人马,接下来面临的每一次战斗都将是生死之战!一次失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幸运的是,一路没有遇到敌军。9月11日,毛泽东到达了甘南与川北交界处的俄界,与一直等候着他们的红一军团会合了。但即便回合,也不过八千人。
9月12日,毛泽东召开“俄界会议”,会场上又传来一个令他揪心的消息——周恩来病情再度恶化!
心情灰暗到极点的毛泽东,在会上对红军的未来做了最坏的打算——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本应该在陕、甘、川创造苏区。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只有一方面军主力一、三军,所以应该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示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这个方针是否可能?……无疑是可能的……我们由现地到苏联边境只有五千里……我们总是可以求人的,我们不是独立的党,我们是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首先在苏联边境创造出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不然,我们就永远打游击战争……即使给敌人打散,我们也可以做白区工作,……
整个发言,毛泽东一直在向红军官兵打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毛泽东本人,的的确确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计划退向苏联边境,争取国际支援,如果不行就打游击甚至做地下工作,一切从零开始。毕竟,这八千人的底子,比当初秋收起义时要强许多。

结束长征刚到陕北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他自认为最黑暗的日子里,仍然对中国革命充满热情。心中那团火,在黑暗中反而显得尤为明亮。
随后,毛泽东凭着他那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强大的毅力,率领八千红军,朝着正确的方向挺进。直到血战腊子口,打通了最后一关,直到翻过岷山获得给养,直到从报纸上看到陕北刘志丹的消息,毛泽东的黑暗日子才渐渐明亮起来,中国革命的黑暗日子才渐渐明亮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年蒋介石邀请毛主席访台,毛主席:小平同志代替我去台湾






三目观史
关注

2022-10-27 19:27来自山东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毛主席就从来没有放弃过两岸统一的决心。而且,他老人家也从来没有放弃与老对手蒋介石的沟通,只不过方式比较特别。
1975初,台湾,蒋介石府邸。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向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交代了一个令他“目瞪口呆”的任务。

蒋介石

不久之后,香港报纸就出现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作者就是陈立夫,文章的主旨是欢迎毛主席到台湾与蒋介石一叙“旧情”,共同造福全国人民。
毛主席闻之,立刻向对岸这位与自己“纠缠”了一生的“老朋友”做出了积极回应,并向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小平同志嘱托道:“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要尽快实现‘三通’。”
那么,毛主席是用哪些特别的方式与蒋介石在沟通呢?
喊了一辈子“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为何突然邀请毛主席 “叙旧”?
毛主席又为何向这位老对手做出了积极回应?
身负重任的邓小平同志将如何完成毛主席的嘱托呢?
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1950年上半年,粟裕同志统领数十万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日夜操练,枕戈待旦,就等着毛主席一声令下,跨海攻坚,统一全中国。
此时,美国对老蒋也已经没啥信心,已经放出话来要放弃台湾。鸡贼的英国人都已闻风而动,甚至已经通过香港的中介向新中国表达了做点生意的期待:“军舰、飞机看一看,价格合理,包教包会,童叟无欺。”
此时的老蒋情绪已经跌破冰点,都已经打算好跑到菲律宾安度晚年了。
结果,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弃台”的想法,老蒋才捡了一条命,这不是夸张,是真捡了一条命。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人不但想扶植陈诚上台,取代老蒋,私底下还联系了佛吉尼亚军校毕业的伪军总司令孙立人,双方达成发动兵变,囚禁老蒋的协议。同时,美军也有计划武力占台。
不过美国人嘴太大,把孙立人的事泄露了出去,所以后来老蒋把孙立人变成了第二个张学良,关了33年,孙立人连冤都没喊过。

孙立人

美军在朝鲜被志愿军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杜鲁门就喊出来“台湾位置未定”,已经琢磨分裂两岸了。但是老蒋一心想着“反攻大陆”,就没理他这个茬。所以说美、蒋只是同床异梦,互相利用。
1954年9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协议”。老蒋心情大好,闹得挺欢,但很快就被我们拉了清单。
协议刚签订,毛主席就让叶飞将军拿大炮给金门犁了一通地。一个礼拜以后,杜勒斯又窜访台湾,然后,金门又被犁了一遍。气得金门岛上的伪军一听见美国这词,就开始骂大街。
紧接着1955年初,携朝鲜战争余威的我军一举拿下一江山岛和大、小陈岛。台岛震恐,老蒋大骇。
毛主席雄才大略,运筹帷幄,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但老人家太了解老蒋这个老对手了,必须先用霹雳手段,才能对他彰显菩萨心肠。
1956年5月,周总理在接见外宾的时候,对老蒋公开传达了一个口风:只要你回来,就是大功一件,人民会饶恕你的!同时,毛主席也创造性地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

毛主席

老蒋当时内政不稳,美国又靠不住,一听到这消息,立刻心动了,遂开始琢磨与大陆的“沟通”问题。
要联系,总得有个中间人吧,那谁合适呢?
思来想去,老蒋想到了一个人:著名学者曹聚仁。

曹聚仁

这位曹老师不但有文化,而且还有些政治头脑,他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不错,但大陆解放时,他跑到了香港定居,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挺高明。
所以,老蒋让小蒋用军舰把这位曹老师秘密接到了台湾,向他说明了想和大陆沟通的想法,然后拜托他到大陆了解一下沟通的可行性。
那么,这位曹老师能圆满完成任务吗?
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
1956年7月,曹老师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会谈中,周总理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要统一祖国。只要统一,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
10月,毛主席又接见了曹老师,并提出了很多针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建议曹老师到庐山走走。
中国那么大,为什么毛主席会单提庐山呢?
因为老蒋对庐山的感情特别深。庐山风景好、气候佳,1933年,老蒋还在庐山买下了一座英国人的别墅,改造完工以后,累计在这住了13年。1948年,老蒋还在别墅门口的大石头上亲笔题写了“美庐”两字。建国后,“美庐”被收归国有,作为中央的招待所,很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举行。



毛主席知道老蒋在大陆就惦记两个地方,一个是老家奉化的祖坟,另一个就是“美庐”,所以让曹老师亲自去看看。
曹老师也不辞辛苦,跑到庐山和奉化,给“美庐”和老蒋的祖坟拍了一堆照片,然后给老蒋写了封信,告诉老蒋:人家共产党把“美庐”和你们家祖坟保护得很好。“美庐”那里,你的轿子、宋美龄的钢琴,还有别的老物件纹丝未动。随信,曹老师还把拍得好的照片也寄了过去。



老蒋看到信后,被毛主席的博大胸怀折服,让曹老师转达了谢意。毛主席闻之后,大度地表示:老蒋要是能回来,可以在庐山养老,我们给他腾地方。
毛主席已经对老蒋表达了足够的善意,结果老蒋记吃不记打,趁着中苏矛盾,1958年又开始做起来“反攻大陆”的美梦,没事骚扰我东南沿海。毛主席也没客气,命令叶飞将军发动了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行动——“炮击金门”。一顿胖揍下来,吓得蒋介石一直没睡好觉。



此时,美国又开始怂恿老蒋把兵力撤出金门和马祖,妄图用这种使台湾彻底远离大陆的方式造成我国分裂。蒋介石倒没犯傻,琢磨着大陆打金门,你们美国军舰跑得比谁都快,要是听你的,那我自己就悬了。所以,老蒋没同意撤兵。
同时,美国人这点小阴谋根本逃不过毛主席的火眼金睛,老人家很快下令:单日子打金门,双日子不打,给伪军们留了条活路。只要伪军在金门不走,美国人的阴谋就没法得逞。10月份,毛主席又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告诉老蒋:咱可以接着谈。



1950年代末,美国人还在继续折腾老蒋,让他在台湾搞“民主选举”,连胡适都成了“总统”候选人,这把老蒋气得够呛,更认为美国人靠不住。
毛主席和周总理则在北京请曹老师吃了个饭,席间,毛主席语重心长说道:“只要蒋介石父子能抵制美国,那合作还是可以谈的。
此间,有其他的民主人士问道如果美国人走了,那台湾的援助也就断了,如何是好?毛主席答道:“我们管!”
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
曹老师将毛主席的话告诉老蒋时,老蒋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是将信将疑。不久之后,针对台湾岛内要搞“民主选举”,在得到毛主席的公开回应后,他才消除大部分疑虑,开始考虑毛主席提出的统一条件。



1960年代初,周总理将毛主席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总结为“一纲四目”。
1963年,周总理特意委托与老蒋和陈诚关系都不错的张治中将军将“一纲四目”进行了转达。

周总理

毛主席也亲自告诉曹老师“一纲四目”是大陆的官方意见,让老蒋不必担心,如果老蒋有什么意见,可以尽管提。
曹老师到台湾与老蒋面谈后,老蒋父子和陈诚等国民党高层对“一纲四目”进行了仔细研究,也提出来一些不同的意见。曹老师则不辞辛劳,往返于两岸,穿针引线。
1965年7月,毛主席在与曹老师会谈时,即兴作词一首《临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真诚表达了对老蒋回归大陆的欢迎。
在曹老师将毛主席的手书交给老蒋后,老蒋非常感谢,同时根据双方沟通的结果,拟出了6条建议,托曹老师向毛主席转达。



这6条分别是:
一、老蒋率部回归大陆,仍担任国民党总裁,可以居住在浙江以外的任何地方,庐山划给他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点。
二、小蒋担任台湾省省长。台湾交出军权和外交权,“耕者有其田”政策可以执行,其他方面由台湾自己做主。
三、台湾不要外部援助,有困难,中央负责拨款。
四、台湾“海、空军”纳入解放军麾下,陆军保留4个师,3个在台湾,1个在厦门、金门。
五、厦门、金门合并为两岸的过渡地带。
六、台湾的大小官员原位不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变,生活水平不能降低。
这些条件都是通过曹老师与毛主席经过反复沟通后的结果,双方基本达成了一致。



可惜从1966年开始,双方的沟通中断。不过,1968年,周总理出面保护了老蒋在老家的老屋和祖坟。老蒋对我党甚为感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在会见期间笑谈老蒋是中、美双方的“老朋友”,自己和老蒋的交情比他与美国的时间长。老蒋得知后,开始了沉思。
当时,我国的外交局面一片大好,台湾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老蒋觉得这时候提出和谈,总有点要投降的意思。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过,毛主席对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度,委托廖承志同志(他的父亲就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发表讲话,表达了对台湾同胞到大陆参观、探亲访友的欢迎,并承诺保证大家的安全。

廖承志

这回老蒋犯了难,为什么呢?
伟大愿景
1972年,曹老师病逝了。老蒋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与大陆进行沟通。
就在老蒋嘬牙花子的时候,毛主席主动派人与他沟通了,是谁呢?
是92岁高龄、在国共两党都德高望重的章士钊老先生。

毛主席与章士钊先生

1973年5月,章士钊先生不顾年老多病,毅然前往香港,并且不负重托,通过各种关系又与国民党方面建立了联系。可令人惋惜的是,老先生因为过度劳累,于7月逝世,两岸的联系又断了。
对岸的老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只能采用特殊的方式与大陆建立联系。1975年春节过后,他秘密召见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委托他到香港通过秘密渠道与大陆建立联系,邀请毛主席访台。
心急如焚的陈立夫到了香港以后,不但传递了老蒋的信息,而且还在报纸发表了文章,公开欢迎毛主席到台湾访问。

陈立夫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但彼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都已抱恙。于是老人家找来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小平同志,深切地嘱托道:“我的身体不行了,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要尽快实现‘三通’。”
可还没等小平同志成行,老蒋却在1975年4月5日离世。

老蒋出殡

当工作人员将这个消息告诉毛主席时,老人家只是默默地回答道:“知道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后,小平同志接过了两岸统一的重任。



1979年元旦,小平同志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将蒋经国称为“老同学”。蒋经国得知后十分高兴,并公开表态:只有一个中国。
只可惜,在两岸交流日渐加深的时候,1988年,蒋经国也撒手人寰。闻之,小平同志扼腕叹息道:“有件事,这辈子恐怕干不成了。”
1997年,小平同志也带着与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样的遗憾走完了伟大的人生。
但,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终不会改变!毛主席、周总理、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一定会实现!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4-25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